国内

陕西扶风:精准发力斩穷根

  (本报记者  谈春平   通讯员 赵红玉 淮文刚)地处关中西部的扶风县,盖因境内的周原遗址和法门古寺而名噪天下。留给众多旅游者印象的,往往是一如坦荡无垠的周原大地的历史辉煌和文明富足。其实,扶风县自南向北梯级地貌的特点,也传递出各自不同的穷富信息。扶风,是国家确定的西部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45万人,有82个贫困村、1.35万户共5.2万贫困人口。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扶风的目标是在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摘掉贫困县帽子。
 
  “两年脱贫、三年摘帽”,比全国要求提早了3年,扶风人在与时间赛跑,更是在追赶超越。宝鸡市委常委、扶风县委书记周宇松说:“我们探索的脱贫‘扶风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财政和市场这两个杠杆,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党员群众打一场脱贫攻坚‘歼灭战’。”


 
宝鸡市委常委、扶风县委书记周宇松(图中)在法门镇农林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政府+市场

  让扶贫资金活起来

  扶贫从经济上考量,说到底还是一个资金问题。虽然近年来各级扶贫资金下拨的额度不断加大,但分散到镇、村,就犹如撒“胡椒面”一样,效果欠佳。然而,仅靠扶风县级财政,要让5.2万人两年内脱贫难度太大。经过县里缜密调研,扶风县领导层意识到,只有靠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才有可能解决脱贫攻坚中的资金缺口。一个靠政府财政担保、市场信贷供给的“扶贫资金池”终于蓄上了活水。县里投入5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5个亿的扶贫资金。用扶风县政府县长齐军建的话说,这是扶风历史上首次靠财政撬动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也是扶风历史上首次将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去。如此一来,四两拨千斤,银行的顾虑打消了,贷款额度提高了,各专业银行抢着给群众放贷发展生产,农户得到了发展的实惠。

  对一些没有生产资金、靠自身难以脱贫的贫困户,扶风推出“政府+金融+企业+贫困户”模式。这个模式是由贫困户出资5000元,再由政府担保贴息,便可从金融机构获得4.5万元贷款。召公镇吴家村的史新红,把这5万元交由县内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实行牲畜托养,参与县上推行的“牲畜托固定收益”,以后他每年都能从养殖企业领到5000元的收益,贷款本金则由企业负责偿还。

  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县上还推出“企业吸纳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就业”模式。这几种模式既可以独立操作,对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也可以叠加运用,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扶贫办法,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绛帐镇南仵村的贫困户吴高恩每天清扫村里的道路,每月可以领到600元的补助。仅这一项公益岗位脱贫模式,可为全县1169户贫困家庭每年增收7200元。

  “政府+金融+企业+贫困户”调动了金融机构、企业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过去政府“一头热”,形成了“政银企农”共谋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

  输血+造血

  分类施策开良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扶风,乡村面貌发生了大改观:一幢幢白色小洋楼代替了往日常见的土坯房,门前的一簇簇花丛、一棵棵绿树代替了以前的柴草堆,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代替了以前坑洼不平的土路。这些可喜的变化都得益于县上为促进贫困村面貌改善,实施的“四个全覆盖。”

  扶风脱贫攻坚,不仅仅是攻克物质上的贫,还要攻克精神上的贫。扶风在给贫困户输血的同时,强化造血功能,注重从精神层面来改变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县把精准扶贫与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道德讲堂”“市民学校”、流动宣传车广泛宣讲勤劳致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塑造群众自立自强、穷则思变、富则思进的良好风气。

  扶风从县财政收入中拿出四分之一,并整合项目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大力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幸福院建设、村庄街道硬化四个全覆盖,让贫困村面貌一新,让贫困农户生活条件换代升级。天度镇下寨村的变化确实喜人。村上投入6万元,在下南、下中、道东、道西等组安装了133个路灯。同时,完成了赵家沟组1.5公里的道路硬化和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建成下寨村社区服务中心,购置安装了健身器材,使村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几乎相当的基本公共设施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成的下寨村幸福院正式运行,使本村的弱势群体生活上得到关心、精神上得到关怀;赵家沟陵园公益性公墓项目,使群众陈旧落后的丧葬观念逐步得到改变。

  乡村在变,人也在变。杏林镇杨家沟村和召公镇西张村,县里整合项目资金投入300多万元,建成100多个温室大棚,让贫困户自主种植。县里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有发展生产能力的,扶持农户发展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对居住地环境太差,无法靠自身发展脱贫的,实施易地搬迁工程,目前30户移民小区项目已动工;对靠近大山,过去靠山吃山的贫困群众,县上聘用这242人为公益林护林员,人均每月增加1500元收入;对五保、低保等救助对象,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免费接通有线电视,累计发放各类生活保障金2110万元。县里还整合社会救助资金103.4万元,为全县5.17万贫困人口办理民生意外伤害保险。

  党建+脱贫

  机制保障作后盾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员干部。脱贫攻坚战刚一打响,县里就组织了18个驻村工作队和142个县级部门单位、3062名帮扶干部对113个行政村进行结对帮扶,确保扶贫力量精准到村到户。此外,还建立了“1+8”工作机制,设立了综合协调、易地移民搬迁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脱贫、产业与生态脱贫、督查考核、教育医疗脱贫、兜底脱贫、金融扶贫8个工作组,向上衔接省市、向下指导镇村,合力脱贫攻坚。

  扶风坚持党建领航,通过“一个支部打造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党员帮扶一户贫困户”,探索出了一条党建领航的“脱贫增收1+1”新路径。

  在扶风县绛帐镇柳家村,村支部组织人手帮助贫困户赵淑红管护猕猴桃和修剪果树。去年,在村党支部动员下,她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了村上的猕猴桃合作社,村党支部从苗木选育、农资配送、技术培训、销售代办等对其进行全方位帮扶,仅去年一年就增收一万多元。

  绛帐镇柳家村党支部书记柳德宽告诉记者:“我们把村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立党员中心户长制度,每个中心户长包两户到三户贫困户,主动上门彻底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在扶风县城关街道办黄甫村,村主任鲁锁霞既是祥农瓜果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又是产业党支部书记。她对记者说,他们村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把贫困户拉进产业链,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具体来讲,就是党支部为他们联系争取项目,然后交给合作社建大棚,再承包给贫困户经营。今年,他们将吸纳8户贫困户进合作社。

  村民田军平外出打工,摔伤落下残疾,失去劳动能力,一直靠妻子在合作社打工赚钱养家。鲁锁霞主动联系,帮扶田军平家。合作社把大棚建好后,以每个大棚1500元的价格承包给田军平家经营。可是,大棚蔬菜需要投资,田家拿不出这笔钱。于是,鲁锁霞在年初就帮着田军平垫资1万元,买西红柿苗,买农药、化肥。如今,半年过去了,西红柿丰收了,田军平家这一季西红柿就卖了15000元。不仅还上了债,还有了赚头,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

  “脱贫增收1+1”行动启动以来,全县村级党组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成立164个专业合作社,协调贷款1000多万元,扶持3100多户贫困户种植苹果、苗木等6196亩。全县1.6万名党员与8800多户贫困户结成对子,解决了1.75万件实际困难。

  如今,行走在扶风城乡,“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成了他们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时不我待的高昂激情,与贫困决战,向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起强有力的冲锋。
上一篇: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 涉嫌掏空国有资产,对抗纪委调
下一篇:地方坏账银行快速扩容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