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2013莞民幸福感调查 超1/3镇街“比较幸福”

2013莞民幸福感调查 超1/3镇街“比较幸福”

李伟杰/制图

  莞讯网讯 东莞32镇街幸福指数几何?昨日,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发布的《关于2013年东莞市各镇街居民幸福感测评调查报告》给出了参考——超三分之一的镇街达到“比较幸福”水平,不存在“不幸福”镇街。

  这份报告,调查样本覆盖东莞32个镇街,涉及398个社区(村),整个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00份,充分了解了群众在生活质量、个人发展、社会管理、权益保障、政府效能、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主观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居民总体上接近“比较幸福”,各镇街居民生活质量较高。近年各镇街绿化建设、社区服务方面的工作获得了居民认可,但食品安全、饮用水质量、空气质量、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旧突出;应当关注新莞人、女性、低收入群体的诉求,有针对性地改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提升全民幸福感。

  分析 幸福感最高镇归属望牛墩

  报告显示,居民幸福感接近“比较幸福”水平。各镇街幸福感主观综合评价平均分72.9分,中位数74.1分,东莞各镇街居民对个人幸福感总体评价较好。望牛墩、常平、中堂、东城、麻涌、石碣、东坑、大朗、大岭山、石龙、莞城、南城等12镇街的幸福评价高于75分,总体上比较幸福。超三分之一的镇街已达到“比较幸福”水平,不存在“不幸福”镇街。

  镇街之间的幸福感差距不容忽视。幸福感最高的望牛墩镇综合评价81.3分,幸福感最低的长安镇综合评价62.5分,两者相差18.8分;幸福感最强的5个镇街平均分80.2分,而幸福感最弱的5镇街平均分仅64.8分,相差15.4分。本次测评采取四等分量计数,25分即代表一个级别,该差距不容忽视。

  点评 居民对政府效率较满意

  较高的生活质量和政府效能是优势所在。在生活质量、个人发展、社会管理、权益保障、政府职能、人居环境六大板块中,各镇街居民生活质量模块的满意度达73.6分,居民对自身健康、家庭和谐、人际社交、医疗服务、住房、交通等方面比较满意。政府能效模块的满意度为72.9分,居民对政府效率、法制环境、民主决策等方面较满意。

  个人发展是突出短板。各镇街在个人发展模块的得分是63.3分,是六大模块中的最低分,居民对就业、收入、教育、文化体育、道德风尚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有一定提升空间。

  人居环境、社会管理、权益保障等模块相对稳健。人居环境满意度69分,其中饮用水质量的低分拉低卫生、绿化等高分项目;社会管理满意度68.3分,食品安全、治安的低分拉低社区服务的高分;权益保障满意度66.7分,诉求表达、法制环境、民主决策等项目的得分都比较中庸。

  聚焦幸福

  聚焦1:居民最认可什么? 居民最认可绿化建设

  报告显示,居民认可绿化建设、社区服务。居民对绿化建设的满意度达77.7分,成为得分第四高的单项。麻涌镇此项目得分第一,樟木头位列末位,东城、南城、莞城、万江四大街道的绿化获得城镇居民的高度认可。

  社区服务成为本次调查的一大亮点,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达78.8分,成为第二大满意项目,可见近年各镇街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惠及居民。

  聚焦2:居民最期待什么?

  收入与就业是困扰居民的难题

  居民在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安全因素上有较多期待。收入与就业是困扰居民的难题。居民对收入的满意度最低,仅58.9分,居民对就业状况的满意度69.7分,可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居民的实际收入、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

  环境问题仍然突出。东莞作为工业强市,水质、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凸显,居民对饮用水质量的满意度为68.1分,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为63.2分,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为66分,居民对环境问题的不满意比较突出。

  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度较低。作为容纳了641万非本地户籍人口的地级市,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担忧比较明显,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为70分,各镇街应当积极为居民创造安全的治安环境。

  聚焦3:哪方面最幸福?

  家庭和谐以压倒性优势取胜

  本次调查设置了2道开放题,问及两个问题,即最幸福与最痛苦的方面。7131名受访者作出了回答,答题率66.7%。开放题中反映的幸福因素与客观选择题的情况基本一致。

  家庭和谐类因素以压倒性优势成为最幸福方面,在居民心目中,家庭和谐、美满,子女孝顺、乖顺等家庭因素最有益于幸福。健康、社会保障、就业机会、社区服务成为仅次于家庭因素的幸福因子。

  报告建议

  实现“镇强民富”,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

  更加注重民生,镇强更要民富。调查显示,长安、厚街、虎门、塘厦等全国知名富裕镇街在本次幸福感调查中排名靠后,居民幸福感与镇街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倒挂”。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居民的各项诉求,实现与居民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实现“镇强民富”,提升居民幸福感。

  推进“富民工程”,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

  从收入看,高达14.2%比例的人群月可支配收入不及1000元,高达75.1%的受访者月可支配收入不到3000元,而月收入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等平均指标均在1001~2000元范围内,反映各镇街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要坚决实施“富民工程”,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指导原则,逐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收入群体结构,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建立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加可分配收入总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实现人民群众创收增收。

  加大环保力度,优化居住环境

  各镇街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仅63.2分,对饮用水质量的满意度仅68.1分,对环境的满意度不高。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空气质量与饮用水质量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有效举措:一是认真抓好大气污染治理,积极建立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治理工业废气排放,确保空气质量,让人们呼吸得更加舒适。二是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管理和保护,彻底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三是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生活、城市面貌和自然环境同步提升、良性互动。

  创建和谐社会,深化“平安东莞”建设

上一篇:东莞启动对口帮扶韶关到村项目1135个
下一篇:武广高铁除夕前还有少量余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