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东莞商改引发热议

  东莞商改引发热议
 
  日前,东莞因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及时到位、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受到国务院表彰。上周,经多家媒体报道后,这一消息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
 
   2012年起,东莞在全国率先试点商改。商改“1.0时代”开启,东莞通过“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等开创性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实施至今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2014年,进入商改“2.0时代”后,东莞在全国首创集群注册、“住所信息+负面清单”登记管理等改革。2016年以来,全市25岁以下的年轻创业者同比增长超过六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东莞作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先行地,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成功打造了商改的全国样本。
 
   焦点一
 
   多项改革成为全国首创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东莞有多项改革是全国首创。一是全国首创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改革。二是全国首创“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登记管理改革,彻底打通了市场准入的最后一公里。三是率先推行“互联网+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新模式,全国率先设立首个现代化网上审批中心,实现工商登记一站式审批、24小时全天候服务。四是实施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共向27.76万户企业和5.82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出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商改措施需要得到多个部门的协作,意味着部门“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2012年12月以来,东莞先后出台四批审改目录,取消审批事项314项,转移审批事项65项,下放基层管理审批事项188项。
 
   2014年,得益于东莞商事制度的注册资本认缴改革,还在广东科技学院就读的林哲浩和7名同学以“零资本”注册了电子商务公司,为网店提供托管服务。2015年,林哲浩以每年2000元费用委托其他公司进行地址托管,在宿舍“零租金”办公,省下了每年几万元的办公室租金费用。如今,他的公司每月营业额已达到20多万元。
 
   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缺少资金和创业经验,高昂的创业成本令他们望而却步。集群注册、注册资本认缴等改革的红利释放,使得很多像林哲浩这样的“90后”的创业梦想加速照进现实。
 
   焦点二
 
   探索“先照后证”协同监管
 
   暨南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王贤彬认为,东莞商事制度改革达到了简政放权、明确责权的目的,改变了以往一些部门存在的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解决了一些机构的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弊端,有效地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建立起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东莞的商事制度改革在推进前端便利化登记的同时,也同步探索“先照后证”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015年9月1日,东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发的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上线。工商部门核准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之后,市场主体的基本登记资料、电子地图定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在半小时内同步至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按经营范围关键字横向推送至后续监管部门,按登记地址纵向推送至镇街。部门、镇街接收信息后,在规定时限内开展许可及监管,并反馈到系统。系统上线一年多时间,就推送市场主体信息25万余条,收到反馈42万余条。
 
   厚街镇将此系统与镇内的网格化综合监管系统对接,把商改后续监管纳入地方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工作,还探索了信息化移动监管。在厚街镇珊美社区,综管员方明基打开装有“巡城马”软件的手机,用软件的二维码“扫一扫”功能,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商铺的名称、地址、证照,以及业主的信用信息、是否进行年报等情况,轻轻松松实现巡检。工商部门在镇级的综网平台上也可以实时查看信息。
 
   东莞市政协委员吴平认为,在事中事后监管上,由单个部门监管向多部门协同监管转变,由审批监管向信用监管转变,由撒网式巡查监管向信息化精准监管转变,才能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来源:东莞时报)
 
上一篇:东莞又有4家医疗机构登黑名单
下一篇:东莞:今日开始降雨将开始减弱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