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76.4%进城务工人员受访者愿意融入东莞

  76.4%进城务工人员受访者愿意融入东莞
 
  近日,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发布的《2016年东莞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东莞市进城务工人员融入情况整体较好。其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居住比较体面、舒适,有比较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报告》还显示,73.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愿意成为东莞户籍居民”,占大多数;76.4%的受访者“适应东莞的生活”。绝大多数人愿意融入东莞,也扫清了语言、户籍、文化习惯、传统风俗等融入障碍,并对东莞的前景比较乐观。
 
  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表示,自2008年以来逐年开展了东莞进城务工人员调查,2016年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6份,从更深入的角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情况,并从生活与居住、就业与收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总体评价等多个侧面综合反映进城务工人员融入东莞的情况。
 
  本次调查设计了若干反映进城务工人员主观感受、满意度的问题,涵盖社会治安、公共交通、文化活动、健身设施、进城务工人员管理、社会保障、创业环境、收入水平、教育状况等方面,借此反映进城务工人员在东莞的生活、工作、融入等情况,且对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评分。
 
  《报告》显示,总体而言,进城务工人员融入东莞的情况整体较好。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对东莞的整体感受得分比较高,而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最低。整体感受较好说明融入的整体水平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对公共交通、文化活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客观反映了东莞在接纳进城务工人员方面的进步。
 
  同时,进城务工人员愿意融入东莞,也扫清了语言、户籍、文化习惯、传统风俗等融入障碍,对在东莞的前景比较乐观。
 
  《报告》认为,解决教育问题是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的重要切入点,值得关注。
 
  《报告》建议,一是超前改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教育资源。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负担本身较重,子女教育资源也比较匮乏,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大约5年之后教育需求可能爆发,需加大教学设施建设、招录和培养合格教师,提供更多教育资源,解决当前和潜在的教育难题。
 
  二是完善住房制度,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住房是进城务工人员留在东莞、融入东莞的基础。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完善住房制度,探索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措施,调整购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廉租房政策等,解决进城务工时间不长、经济能力有限的务工人员的住房困境等问题。
 
  三是以新型社区为单位,推动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使进城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逐渐淡化“农民工”的身份,促进他们与本地居民的友好相处。
 
  四是使进城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共享社会保障福利,切实解决他们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困难。
 
  《报告》称,依据本次调查的2006份有效样本,2016年东莞进城务工人员户均居住面积为4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19平方米,相对舒适、体面;居住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仅14户,居住条件上的“蚁族”在东莞并不常见。
 
  在2006份有效问卷中,由雇主或亲朋提供免费住房的有591户,已购自住房的有119户,二者共710户,近三分之一进城务工人员不用支付房租;需缴纳房租的1296户中,户均房租月支出为579元,与临近的广州、深圳相比,居住负担较小。
 
  不过,进城务工人员要想在东莞真正购房安家,并不容易。《报告》显示,本次调查中,尚未购置住房的样本为1913户,占有效样本比例94.1%,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尚未购置住房;在尚未购房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有购房意愿的659户,占比34.4%;不打算购置住房的,占比46.6%,其余19.0%表示“说不清”。
 
  《报告》显示,本次调查2006份样本中,704户有子女正在上学,学龄儿童负担比率约35.1%。
 
  “父母离家务工、子女留守老家”比较普遍。在704户有子女正在上学的样本中,其中437个家庭的子女全在东莞上学,209个家庭的子女全在老家读书,另外58个家庭的子女分别在老家和东莞就学。总的来说,子女留守老家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读书方面,在495个家庭中,其中329个家庭的子女全在民办学校就读,163个家庭的子女全在公办学校就读,3个家庭的子女分别就读于公办、民办学校。总的来说,就读民办学校的家庭比例高达67.1%。
 
  此外,本次调查有492个家庭回答了教育支出,平均每个子女的教育支出为8295元/年。
 
  《报告》称,作为进城务工人员,职业类型以生产工人、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为主,工作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
 
  总体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从事价值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仅11.7%,说明技术型进城务工人员比例较少,不太利于城市的综合科技实力提高。
 
  《报告》还显示,本次调查抽中的1890名“有工作”务工人员中,64.1%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占了调查的大多数,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合同签订率较高。
 
  在收入具体数值上,77.8%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在2000元~5000元。
 
  《报告》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自行车或电动车、电冰箱、电视机、家用电脑的拥有比例均超过60%。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机动车拥有比例,非运营和运营汽车的比例总和达到27.8%,平均每4户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就拥有1辆汽车。
 
  在社会交往上,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交往面比较广,亲属、朋友、同事是交往最多的人群。进城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交往比率9.8%,这也是比较可观的。
 
  在入户意愿上,本次调查中,多个问卷指标说明进城务工人员融入情况良好:73.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愿意成为东莞户籍居民”,占大多数;76.4%的受访者“适应东莞的生活”,“不适应东莞生活”的占比仅2.6%;进城务工人员融入障碍被逐渐扫清,67.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语言不是融入障碍”,63.9%的受访者表示“户籍不是融入障碍”,63.8%的受访者表示“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不是融入障碍”;在社会认同感、归属感方面,59.5%的受访者表示有认同感、归属感,20.5%表示“说不清”,20.0%表示没有认同感、归属感。
 
  这一系列指标说明,东莞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占大多数的城市,多年来奉行“海纳百川”的理念,进城务工人员愿意加入东莞户籍、适应东莞的生活、愿意与本地人交往,基本上扫清了常规观念中的入户障碍,有归属感、认同感,总体的融入情况较好。
 
  关于对东莞发展前景的看法,调查显示,54.6%的受访者认为东莞前景良好,32.7%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不了解”,不看好东莞发展的占比12.7%,对东莞的发展前景总体上比较乐观。(来源:东莞时报)
 
上一篇:东莞抚养比远高于全国抚养比
下一篇:东莞开展网络安全执法检查统一清查行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