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职业健康的“莞版经验”多次获得省表彰和肯定

  职业健康的“莞版经验”多次获得省表彰和肯定
 
  企业以劳动者为本,劳动者以健康为重。职业病防治事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源头治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
 
  伴随着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东莞职业病危害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据显示,东莞市2016年新发职业病97例,较2015年略有下降;全市累计完成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申报总数19213家,比上一年度末增加2702家,绝对数和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位;年内8242家(次)用人单位完成职业健康检查220284人,体检人数较2015年增长93.9%。
 
  近年来,东莞的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多次获省安全监管局肯定。有学者表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东莞职业卫生迎来了挑战和压力。然而,近年来东莞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狠抓层层排查、创新管理方式、推进培训和宣传等多项措施,形成了职业健康的“莞版经验”,多次获得省表彰和肯定。
 
  国家对职业病的防治有一套政策保障,将每年4月25日至5月1日作为《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重磅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5%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以上。
 
  据相关统计显示,尘肺病和噪声聋是广东确诊职业病中最常见的;全省每年确诊500多例职业病中,尘肺有一两百例,噪声聋则有100多例。有职业卫生专家指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尘肺已经有减少趋势,而噪声聋比例较去年则有所提升。原因在于,尘肺病在粉尘作业1-2年时间就可能会发病,而噪声聋则需要5-10年的工作经历才可能发病,噪声聋从接触噪音到发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东莞市职业病防治中心主任马争对记者表示,从上报中国疾控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新发职业病病例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噪声、振动等物理性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比重逐渐加大。“东莞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市,近三年来东莞市疑似职业病员工数量增长较快,但确诊职业病例数基本持平。这与东莞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体检基数增大、员工维权意识增强密不可分。”
 
  马争指出,近年来,随着监管系统的逐渐完善、转型升级的顺利推动,东莞市近年来的职业病危害呈下降趋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职业中毒有所下降,但职业性噪声聋已成为第一顺位职业病,工作场所的噪声防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东莞市制造业发达,企业分布广,从业人员多,隐患危害大。据市工商注册的2016年底最新数据,全市市场主体达80.8万户,实有企业31万余户,初步估算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达200万人。电子、家具、制鞋、机械、化工、车辆、食品等制造行业以及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汽修、环卫及绿化等行业,其工作场所基本涉及噪音、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一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东莞市粉尘涉爆治理和职业健康监管任务繁重。
 
  面对职业病危害的巨大压力,东莞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通过积极的预防与控制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市安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东莞市目前已经建立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专题研究会议制度,以“议安会”的形式落实党政领导班子“一岗双责”,重点研究解决市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新修订《东莞市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安委会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
 
  同时,还构建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联络会议制度。据悉,2014年东莞市已初步建立起职业健康监管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有效强化了职业病危害源头防控和日常监管。而根据新的实际需求,2017年将一方面扩大联络会议成员范围,由原来的11个成员单位扩展到30多个成员单位;另一方面将完善联络会议主要职能,研究各成员单位职能范围的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共同对交叉重叠或缺位空白的领域进行协商明确,并落实到各个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共同推进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全面开展。
 
  记者了解到,在《东莞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布局的“四大工程”中,实施从业人员职业危害大预防为重点工程之一。以“智慧安监”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支撑,推动职业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全面掌握产生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行业类型、劳动者总数及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人数、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享受职业病工伤保险待遇和救助等相关信息,掌握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发病规律和趋势,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采取企事业单位主动承担、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审定相结合的模式,加快建设职业卫生标准体系,组建重点领域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推进联盟。
 
 
  有条不紊的宣传、扎实的培训和专家的智慧也是推进职业健康监管不可缺乏之举。近年来,东莞大力组织企业负责人、安全专员、员工开展培训,聘请行业资深人士为总顾问,为全市粉尘涉爆和职业健康监管决策部署、应急救援处置等工作出谋划策,吸纳行业专家充实专家库。
 
  东莞在职业健康领域的一系列创举正取得成效。据了解,在近年全省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季度、年度评价通报中,东莞曾多次获得表彰和肯定,其中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监督执法数据等指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为推广东莞经验,2015年省安监局将全省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现场会放在东莞召开。2016年,东莞、顺德代表省参加国家职业健康工作考评,并取得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有学者表示,多年的高速发展给东莞职业卫生带来了挑战和压力,然而,东莞通过多项卓有成效的措施和独到的创新,形成了职业健康的“莞版经验”。
 
  重视职业健康,崇尚文明生产。《规划》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断出现,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新挑战,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不容忽视。
 
  有学者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病发病趋势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职业病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群发性特点,是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专家熊俊认为,为了对抗日益频繁的职业危害,必须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共同努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资源,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一是通过政府立法和监督执法的手段,加强职业病的源头治理。围绕职业病的预防,各级政府都应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做好职业卫生立法和相关规定的建立工作。同时,对于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尤其是对高危行业的现场加强监督,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一两次检测结果。对于屡教不改和职业病常发的企业应该严厉处罚。政府应该为所有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给为了降低成本减少职业卫生投入的企业可乘之机。
 
  二是利用社会监督和反映民声的方式,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真实具体的反映劳动者的需求,利用职业病的典型案例发现职业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向政府部门报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三是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企业防控计划,落实技术措施。企业是职业病预防的主体,应该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负担起企业在职业病防治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场所和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同时,企业要加强员工的职业健康教育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的培训。
 
  四是个人要提高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做好个人防护,监督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鉴于一般工人的文化水平、安全意识相对较低,个人的职业卫生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和特点,努力学习职业卫生知识,普及职业病防护措施。对于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职业卫生的情况,应及时地向企业管理层反映,必要时可向政府监督部门投诉,以保障自己的职业健康权益。
 
  “安全成本的付出就是为了安全,安全是以追求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生活保障与社会安全为目的的。”裕盛鞋业有限公司(下称:裕盛鞋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该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员工职业健康,并加大安全生产的支出。“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只有安全保护了生产人员,才能使得企业安全和生产环境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悉,裕盛鞋业是国际运动休闲产业较具规模的重点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国际一线运动品牌的运动鞋。据该负责人介绍,在成品鞋的生产过程中,易发生职业病的岗位有刷胶、洗药水和打粗等岗位。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裕盛鞋业主要从五大方面减少出现职业病的风险,一是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隐瞒,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二是在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方面,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三是建立公司的PPE执行政策,按法规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PPE,并做好PPE的佩戴监督检查和PPE的发放登记台账;四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如危险品中转仓设置气体泄漏保障装置,并在每个车间设立急救用品和冲洗设备;五是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监护档案,每年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患有职业禁忌证或疑似职业病的员工,及时进行调岗或作进一步观察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来源:东莞时报)
 
 
 
上一篇:扎鲁特旗异样工程牵出"村领导贪腐"
下一篇:青年歌唱家谭晶建议五防进校园以及母婴室建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