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场村三拒工厂守护绿水,花田变金库年入千万
银瓶山麓的晨雾未散,铁场村花卉大棚里已浮动着暗香。花农刘伯剪下今年第387枝蝴蝶兰,花茎切口渗出乳白浆液——这批特级品将经村口的惠塘高速发往香港,单价可达百元。在这个东莞罕见的“无工业村”,年产值8000万的花卉产业正绽放绿美经济的第一缕曙光。村支书韩勇军指着连片大棚感慨:“1991年引进第一家园艺场时,没人相信光种花能养活全村。”
生态坚守破局工业围城
铁场村的版图在清溪镇卫星图上宛如绿色拼图:农田保护区占62%、水源涵养区占28%、生态绿地占10%。三十年来,当周边村镇靠工厂年入数亿租金时,铁场村顶着“帮扶对象”的帽子严守“三不”铁律——不建厂房、不引排污、不毁林地。转折发生在2019年寒冬,村干部三赴深圳叩开耕山小寨项目部大门,用生态底牌打动投资方:“我们银瓶山泉水质达Ⅰ类标准,森林覆盖率89%,这是东莞最后的桃花源。”
次年开园的耕山小寨引爆客流。在无动力乐园的树冠栈道,深圳游客陈女士给孩子系安全绳时惊叹:“原以为东莞全是流水线,没想到藏着森林秘境。”项目首年即创收千万,带火7家农家乐和泉鸣山居民宿。民宿老板朱国祥翻着订单本笑言:“周末房需提前半月订,屋顶泳池能看到银河。”
乡愁美学唤醒沉睡资源
在云溪·桃花源的茶米梯田,创始人陈婉瑜正调整研学动线。她将200亩荒地改造成三层梯田:顶层种莞香树供拓染体验,中层辟茶寮还原客家擂茶工艺,底层稻浪中设置二十四节气观察点。二期开发的夯土墙教室刚启用,深圳某国际学校就签下全年自然课订单。
农文旅融合催生“乡愁经济链”。村民将客家老屋改造成染坊,用荔枝木烧制草木灰染料;村道旁的口袋公园里,72岁韩婆婆向游客展示竹编虾笼技艺。2024年村集体经济达1.65亿元,较五年前激增39%,生态溢价肉眼可见。
留量攻坚布局未来版图
面对年超百万客流,铁场村开始破解“过境游”难题。规划图上,环村旅游线串联起五大功能区:森林自然教育区设夜观萤火虫课程,良田稻茶区开发插秧盲盒体验,现代花卉区开放鲜花盲盒采摘。韩勇军指着大湾区时代玫瑰谷施工现场说:“年底前建成婚庆基地,让游客为爱情买单。”
当耕山小寨的绳索乐园传来孩童欢笑,银瓶山监测站记录下生态红利:近三年鸟类种群增加17种,山涧重现绝迹多年的唐鱼。这片东莞最后的生态飞地,正用绿水青山撰写反向发展的经济学样本。
下一篇:比亚迪百亿基地落子,谢岗GDP飙涨20%逆袭智造新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