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东莞四届未来课程设计赛收官 跨学科教育创新激战松山湖

 
  当教育改革的探照灯聚焦大湾区腹地,一场关于未来课程的"硬核较量"在松山湖畔引爆。7月举行的东莞市第四届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总决赛,32支精锐教师团队在松山湖未来学校展开巅峰对决,用106份创新教案拆解未来教育密码。这场由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深度赋能的赛事,正在刷新岭南教育改革的进度条。
 
  这场持续五年的教育实验已形成独特生态。赛事组委会透露,本届参赛作品在技术融合维度实现突破性进化:37.5%的课程植入AI技术架构,62%的作品构建起跨学科知识图谱。在决赛答辩现场,小学组教师团队将粤剧脸谱设计与3D打印技术嫁接,中学组选手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东江纵队历史档案库,教育创新的化学反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
 
  评审体系暗藏未来教育的战略考量。采用"10+5"攻防答辩模式,要求参赛者在10分钟内完成课程逻辑自洽,再用5分钟应对跨领域质询。某参赛教师坦言:"评委团连续追问课程如何衔接职业启蒙与绿色经济,这种压力测试倒逼我们打破学科壁垒。"现场观察发现,超过80%的晋级课程已形成可量化的评价体系,部分教案甚至内嵌碳排放计算模块。
 
  四大创新方向勾勒出莞式课改路线图。人工智能课程普遍下沉至小学三年级,某校开发的"岭南古建智能修复"项目实现AR技术与榫卯工艺的虚实融合;在绿色发展赛道,多个团队研发出校园生态监测系统,将东莞制造优势转化为教具开发资源。值得关注的是,87%的获奖课程建立校企合作通道,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团队已介入课程迭代。
 
  这场教育创新的"松山湖样本"正在释放溢出效应。市教育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届赛事孵化出的27个精品课程,已在本土62所学校实现常态化教学。有观察人士指出,东莞教师群体展现出罕见的"产业思维",将大湾区产业链需求直接映射到课程设计中。当别的城市还在讨论未来教育形态时,东莞教师已用教案写下答案——教育创新的真谛,在于让每个知识点都带着时代的温度。
 
上一篇:沉浸式科普激活创新基因 立人教育重构科学育人新范式
下一篇:东莞航天科普进校园:北斗系统点燃青少年科技报国梦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