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作家鲁院“淬火” 36颗火种点亮莞邑文学

8月4日,东莞文联文艺空间内弥漫着汗味、机油味和烧烤味——刚从鲁迅文学院归来的快递员李奕橙翻开笔记本,满页的批注旁粘着未撕的快递单。这场特殊的座谈会上,36名东莞素人作家带着车间的油渍与农田的泥土齐聚,分享在文学殿堂的"淬火"之旅。7月14日至25日,这群由产业工人、保安、菜贩组成的学员走进中国作协最高学府,成为鲁院建院74年来首个"素人写作"专题班学员。《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当天整版刊发六位学员作品,编者按中写道:"这些文字涌动着流水线的脉搏与城中村的炊烟。"
烧烤摊主温雄珍攥着被油渍浸透的诗稿回忆:"在《中国作家》编辑部,主编问我'炭火温度如何转化为诗意',这句话让我连夜重写了三稿。"研修班班主任谢莲秀展示课程表:除阿来、李敬泽等名家授课外,学员们带着手稿走进《小说选刊》编辑部,与北京皮村工友作家团碰撞创作理念;《人民文学》副主编则当场签下保安马益林的工厂题材小说。90后诗人熊锋在《机械轰鸣十四行》的扉页上写着:"鲁院不是终点,而是瞭望塔。"
"36个火种要引燃更多微光。"市作协主席胡磊指着墙上东莞文学地图说。素人写作基地已收到37份"揭榜挂帅"创作申报书——其中章新宏的《荔枝林密码》将融合水乡非遗元素,王瑛的《城中村理发店》入选"中国作家第一村"孵化项目。市文联党组书记张彤飚将鲁迅铜像纪念章别在学员衣领:"不被流量迷惑,要像容庚先生考证金文那样深扎东莞,把流水线数据、外卖订单号变成文学密码。"
随着座谈会结束,李奕橙的手机弹出新订单提示。他背上装满《人民文学》的快递箱,封面上他创作的《送货清单》正与名家作品并列——这或许就是新大众文艺最生动的注脚。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