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莞中学子行走中汲取红色力量与自然智慧

 
  从百年莞中的红色旧址到金秋时节延展千亩的金黄稻浪,再到融合科技与历史的沉浸式党史学习基地,东莞中学洪梅学校的学子们正以分批有序的方式走出传统课堂,在真实情境中展开一场场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校外实践。这些活动并非一时兴起的课外安排,而是学校为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及《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所部署的系统性课程延伸,涵盖初中三个年级,贯穿十月下旬,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让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真实落地、立体生发。
 
  十月深秋,天光澄澈,阳光洒落在校园的每一条小径上。10月30日下午,初三年级全体师生怀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与对学术殿堂的敬意,步入东莞中学高中校区,开启一场以文化溯源与精神传承为核心的主题研学。这里不仅是学术高地,更是承载着百年风云的红色热土。东莞中学初中部校长王健在现场向学生们抛出三个直击心灵的问题:“东莞中学的校庆是哪一天?”“莞中的校友日是哪一天?”“我有没有为莞中增添光彩?”这些问题如钟声回荡,在学生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导他们以更深层的视角审视初三这一关键学年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王健校长随后娓娓道来1924年的那段峥嵘岁月——年仅二十岁的校友莫萃华如何与志同道合的青年在此秘密建立东莞第一个党支部,点燃南粤大地的革命星火。历史的回响,让“读书报国”四字不再抽象,而成为可感可触的精神坐标。
 
  师生们缓步穿过那座见证百年沧桑的“绿瓦楼”,青砖灰瓦间仿佛仍回荡着昔日学子的琅琅书声与救国呐喊。行至东江纵队烈士群像浮雕前,夕阳余晖温柔地覆盖在浮雕之上,革命师生坚毅的面容、紧握的拳头、昂扬的步伐在光影中愈发鲜明。学生们静立凝视,神情肃穆,仿佛正与百年前的同龄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一刻,课本中的“家国情怀”不再是空洞的词汇,而是具象为一种精神的传承。在校史馆内,时间的长河被徐徐展开:抗日名将蒋光鼐的铁血担当,国学大师容庚的学术风骨,“中国馆之父”何镜堂的建筑理想,科研巨擘毛炳权的科技报国之路……一位位从莞中走出的杰出校友,用一生诠释了“立志、成才、报国”的校训内涵。学生们在展柜前驻足,在影像前沉思,与这些跨越时空的榜样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汲取前行的力量。
 
  当天,师生们还共同见证了校园内“振兴”主题文化石的揭幕仪式。这块由整石雕琢而成的景观石,形态沉稳厚重,镌刻着“振兴中华”四个大字,笔力遒劲,誓言铿锵。它不仅是一处校园景观,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同学们在石前整齐列队,庄严宣誓: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誓言声在校园上空回荡,也深深镌刻进每一位学子的心中。
 
  而早在10月23日下午,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已踏上另一片土地——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开展一场以“研耕地生态,赏叶韵自然”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这里没有围墙,却有最广阔的课堂。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穗的芬芳。地理老师站在田埂上,向学生们讲解洪梅的水系分布、土壤特性与农耕文化,强调“耕地红线”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更是人与土地之间最本真的依存关系。学生们俯身触摸泥土,仰头观察天光,将地理知识从课本延伸至大地。
 
  在生物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手持“叶型卡”与“叶缘卡”,分组深入稻田与湿地,采集不同植物的叶片,仔细比对叶形、叶脉与叶缘特征,将实物粘贴于研学任务卡上,完成从观察到分类的科学实践。从水稻的狭长叶片到芦苇的披针形叶,从锯齿状叶缘到全缘叶,每一次比对都是一次认知的深化。活动并未止步于现场体验,地理科组后续组织学生围绕“如何保护本土耕地”展开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完成《水乡稻田》主题写生与保护方案设计;生物科组则持续跟进“叶型与叶缘任务卡”的整理与分析,将自然观察转化为系统性的科学记录。这场实践,既是一次生态教育,也是一场劳动教育与美育的融合。
 
  与此同时,初一年级的学子们也在近日走进东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之旅。展厅以时间轴为脉络,从鸦片战争后东莞作为近代史开篇地的觉醒,到东江纵队在抗日烽火中浴血奋战的壮烈;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建设,到改革开放时期“三来一补”催生“东莞奇迹”的腾飞历程,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展陈设计融合声光电技术,让历史不再遥远。同学们尤其被“寻找2亿分之一”互动装置所吸引——通过触控屏幕,他们可以输入自己的出生年份,查找那一年东莞的人口数据与城市发展印记,仿佛在浩瀚时空中定位自己的坐标。这种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让党史不再是遥远的叙述,而是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的现实映照。
 
  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入展厅,照亮了学生们专注记录的身影。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滑动,记录的不仅是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更是内心被触动的瞬间。有的学生在“改革开放成就墙”前久久停留,被父辈奋斗的故事所打动;有的在“青年说”留言区写下“我要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这些细微的举动,正是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体现。
 
  这一系列校外活动,是东莞中学洪梅学校推动“五育并举”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诠释。学校并未将教育局限于教室四壁之内,而是以百年校史为根、以本土资源为脉、以时代精神为魂,构建起一个立体化、课程化、可持续的校外教育体系。红色基因在行走中渗入血液,自然智慧在实践中扎根心田,家国情怀在体验中悄然厚植。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神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东莞中学洪梅学校正以扎实的行动,让每一次外出都成为一次成长的契机,让每一段行走都成为一堂无字的课程。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此类实践,拓展更多元的研学路径,为学生奔赴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能。
 
上一篇:石碣镇研讨“破壁”沟通 共筑积极教育生态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