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遗合璧《最是女儿香》莞邑首演 文旅破圈掀非遗新潮
26
27
28
7月30日夜,玉兰大剧院氤氲着奇楠沉香的气息。当曾小敏饰演的"莞儿"甩出三米水袖,舞台十二道黑幕如时空裂隙般次第开启——先秦采香人血染青衫的悲壮、唐代香市霓裳羽衣的华彩、民国战火中护香坠的决绝,在动态软屏与全息投影间流转。这部由广东粤剧院与东莞市委宣传部联袂打造的《最是女儿香》,正以"莞香+粤剧"双非遗融合之姿,完成在香源故里的首秀。

舞台暗藏玄机:汉服纹样参照寮步牙香街馆藏复原,宋代香炉投影源自沉香博物馆3D扫描。最震撼的当属"香灵现世"场景——黄春强武戏腾跃时,雾化装置喷涌出真实莞香雾气,观众席霎时暗香浮动。"曾小敏的'雨打芭蕉'唱段糅合了香道仪式指法。" 粤剧研究专家指出,剧中七处身段设计获得非遗传承人亲自校正。
汉服观众占三成 高层次人才组团解码文化基因
开演前两小时,剧院大厅已成汉服同好会现场。年轻观众李小姐的唐代堕马髻间斜插沉香木簪,她向同伴展示手机里的观剧攻略:"重点听第三幕《香结连理》的梆黄二重唱。"更引人注目的是东莞高层次人才观剧专区,某科研团队负责人王先生戴着实时翻译耳机:"虽然不懂粤语,但舞美已传递出香脉千年。"

散场时带孩子离场的黄女士眼圈泛红:"女儿追问香坠传说,明天就去沉香种植基地。"数据显示,本场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47%,创东莞传统戏曲演出新高。寮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透露,演出后三日莞香文化园预约量激增180%,"观剧+研学"路线已成爆款。
香妆楼复刻唐朝花钿 潮玩兔破壁圈粉Z世代
剧院前厅变身沉浸式文化市集。香道师指尖轻捻香篆,灰烟中浮现"女儿香"字样;妆造体验区排起长队,香妆楼首席化妆师以金箔为观众勾勒唐代斜红妆。但最火爆的当属哈一代玩具展台——粤剧潮玩"莞儿可可兔"身着齐胸襦裙,云鬓间嵌着微型沉香木片,袖口暗藏戏曲水袖褶皱工艺,首批200只半小时售罄。

"这不是简单玩偶,是移动的非遗课堂。"设计团队展示兔子背后的巧思:可拆卸头饰复刻剧中七种香器,扫码可听经典唱段。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同步推出"千年香脉"体验护照,集齐剧场打卡、香道体验、潮玩收藏三枚印章可兑换沉香线香。当夜社交媒体#为莞香穿汉服#话题冲上同城热搜,文旅融合的立体链路已然成型。
非遗创新范本辐射湾区 艺术链衔接产业生态
在后台卸妆的曾小敏难掩欣喜:"谢幕时看到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就知道粤剧正青春。"更宏大的蓝图已在铺展——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与澳门文化局正磋商巡演计划,珠海长隆提出定制海洋版《女儿香》;哈一代玩具的"长庚机甲"进入3D打样阶段,未来将植入NFC芯片播放剧中武戏片段。
随着八月"莞香文化月"启幕,这场以艺术为引擎的产业共振将持续发酵。当观众捧着莞香皂离场,哼着"香魂一缕越千年"踏进地铁,双非遗的种子已在东莞沃土深植。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