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图木舒克千亩芦竹扎根大漠 微咸水再利用技术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戈壁滩上,140名工人正以"人沙对决"的姿态展开一场技术硬仗。2025年4月6日,图木舒克经开区荒漠化治理现场,第三师微咸水再利用芦竹种植二期工程进入攻坚阶段,工程团队采用"昼夜双班制"作业模式,白天人工栽植、夜间智能滴灌,短短五日已完成800亩沙地绿化,相当于112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被黄沙染绿。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种植团队创新采用"双人协同种植法",每组工人30秒内即可完成开沟、定植、培土整套工序。项目技术负责人马国庆手持测深仪穿梭在作业区,实时监控15-18厘米的种植深度红线。"这个数据是保命线!"他指着刚栽下的芦竹苗解释,"根系必须穿透沙层抵达微咸水带,1.2米行距保障通风采光,这套参数是我们用37组对照试验换来的沙漠生存密码。"
作为西北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样板",该项目创造性地构建了三级生态防护体系:表层芦竹固沙截尘,中层菌草改良土壤,底层微咸水智能滴灌网络。2024年启动的一期工程已培育出株高2.3米的成株,其发达的根系网络可向下延伸5米,横向扩展8平方米,单株固沙量达2.8立方米。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后,2000亩菌草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超9000吨,相当于封存4000辆家用轿车全年排放量。
兵团生态研究院数据显示,这种命名为"绿洲1号"的芦竹变种展现出惊人的环境适应性——在pH值8.5的重度盐碱土中存活率仍达91%,日均生长速度2.7厘米,生物质产量是普通沙棘的12倍。更关键的是,其茎秆纤维化率达到63%,已吸引三家生物质能源企业入驻配套产业园,预计2026年形成"固沙-采收-深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
"这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重构沙漠生态系统。"马国庆展示着智能监测系统传回的实时数据,2.6万多个传感器节点正在沙层下编织数字防护网。项目三期全面建成后,4000亩菌草防护带将串联起12个生态节点,配合师市规划的"沙漠菌草经济走廊",有望在2030年前将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47%,同时创造年均1.2亿元的循环经济产值。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正在科技赋能下改写塔克拉玛干的生态方程式。
下一篇:东莞市直机关掀起国家安全教育十周年行动热潮 多维发力构筑立体化宣教矩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