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千角灯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中学热烈开展

近日,东莞市第十一中学举办了一场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灯彩(东莞千角灯)”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先生及其弟子李玉茹、谭海萍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开展了千角灯制作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让“千角千灯”的传统技艺在校园里焕发新活力,还使师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开始,主持人吴敏仪老师为师生们揭开了千角灯的文化面纱。千角灯作为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以其“千角千灯”的独特形制闻名,融合了纸扎、剪纸、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承载东莞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吴敏仪老师强调,千角灯的制作没有图纸,全靠口传心授,一盏灯的制作需要数月时间,目前全国仅存三盏,曾经差点失传。这些介绍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这项技艺的珍贵与传承的迫切性。
在活动现场,张树祺先生与弟子李玉茹、谭海萍一边演示千角灯的制作步骤,一边细致讲解工艺要点。他们提醒大家,铁丝弯曲的角度要准确,纸条粘贴要均匀,以保证灯体的稳定和通透。张树祺先生还结合自身数十年的传承经历,讲述了千角灯背后的故事,包括家族世代坚守和奔走推广非遗的历程,让师生们在聆听中体会到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在实践环节,师生们认真跟随传承人的指导,进行调浆糊、粘纸条、裁铁丝、弯框架等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力求精准。这种指尖上的专注和反复调试,不仅是对工艺的打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让大家在劳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细腻与厚重。
东莞市第十一中学关晶莹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对非遗传承人张树祺及其弟子谭海萍、李玉茹的到来表示感谢。她指出,千角灯不仅是东莞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岭南文化的鲜活见证。张树祺先生坚守工艺数十年,带领非遗进校园的举动,充分体现了匠人精神,让师生们得以近距离触摸非遗之美,在心中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关晶莹副校长还强调,此次活动是“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地,也是校外教学的创新尝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专注眼神和笑脸,正是他们与工匠精神产生共鸣的证明,也是学校践行正确育人观的生动体现。
本次千角灯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生动载体,学生在动手制作中,自然调用数学几何测算灯架结构、物理力学平衡灯体重量,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深化知识理解,实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场景,更让师生在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价值,播撒文化热爱的种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下一篇:无彩之彩——黑白银盐摄影联展暨第七届东莞大画幅作品展在华南美术馆开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