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1.5亿悬榜纳贤才!东莞人才新政破冰"拨改投"

  政策起草组的打印机吐出最后一页草案时,窗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通宵亮着灯——那里刚突破碳化硅衬底技术的团队,可能成为新政首个受益者。这份《东莞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在7月炽热的空气中投下震撼弹:战略科学家团队最高可获1.5亿资助,且首次尝试"拨改投"模式,国资创投机构将以股东身份参与项目孵化。科技局会议室的白板上,"财政拨款→股权投资"的箭头刺目,下方小字标注着某固态电池团队因新模式免于破产的案例。
 
  "不是撒钱,而是种摇钱树。"政策研究员指着附件里的对赌协议样本:某纳米机器人团队若三年内市场转化率未达30%,国资持股平台有权溢价回购股权。更精细的分级设计藏在条款里——A类项目评审需过"三关六将",包括国际院士推荐信和万亿级市场可行性论证;B类项目则开放"快速通道",关键看是否解决如芯片光刻胶国产化等"卡脖子"难题。青年科技人才板块的百万奖金被刻意设计成"种子支票",首批获得者李哲的量子传感器专利,正是用首期30万撬动了千万风投。
 
  深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里,数份意见表正填得密密麻麻。某生物医药团队在"拨改投实施细则"栏批注:"建议增加知识产权质押退出机制";而90后创客陈阳更关注青年项目条款:"百万奖金能否拆分为研发券+安家补贴?"这些建议将汇入kjjhzyz@dg.gov.cn邮箱,与深圳某院士工作站发来的持股平台架构图共同构成政策拼图。
 
  在东莞科技创新地图上,新政如同精准制导系统:1.5亿级项目重点攻坚新一代人工智能、空天科技;千万级团队瞄准智能传感、基因编辑;百万青年基金则洒向氢能存储等前沿领域。当政策草案传至德国某实验室,华人科学家周明暂停了硅量子点研究,邮件询问:"A类项目的世界前沿标准是否参照《自然》指数?"此刻征求意见倒计时牌已翻过七日,东莞智造的新人才革命正蓄势待发。
 
上一篇:机器人出海防浪指南!东莞千企共筑风控链
下一篇:伊利股份持续推动数智化升级 谱写奶业高质量发展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