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东莞法治建设十件实事:企业破产制度创新助力纾困重生

 
  法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石,更是民生福祉的底色。2025年,中共东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东莞市2025年法治建设十件实事工作方案》,聚焦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环节,以法治之力破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值年中,作为十件实事之一的企业破产制度规范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东莞市通过机制创新、府院联动与司法实践,为困境企业开辟重生之路,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6月16日,东莞市第一法院正式挂牌成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协同、法院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体系,整合立案、审判、执行、破产全链条资源,打造“立审执破”一体化衔接机制。该中心通过与发改、金融、税务、市场监管、人社、不动产管理、工商联、破产协会及金融机构等单位的紧密协作,搭建司法与企业沟通桥梁,精准回应中小微企业司法需求。此前,东莞第一法院已率先探索“执破融合”机制,并在试运行阶段成功化解多起企业危机,为协同中心的实体化运行奠定实践基础。
 
  典型案例彰显制度效能。一家因债务危机濒临倒闭的东莞模具公司,在法院介入下实现“重生”。该公司负债80余万元,资产仅7万余元,设备变现困难。执行法官董泽发现企业具备存续价值后,迅速启动“执破融合”程序:执行团队谭添荣、董泽与破产法官刘秋霞协同作战,联动审判部门开展多线工作——协调债权人减免违约金,说服企业负责人担保债务;人社部门暂缓社保执行并允许分期付款,保留运营资金。首次债权人会议上,刘秋霞法官运用“多数决”表决机制,推动破产和解方案获超半数债权人(债权额超三分之二)通过,最终制定三年分期还款计划。此案实现企业存续、职工就业、债权受偿率提升的多方共赢,成为“执转破”程序与执行程序协同助企纾困的典范。
 
  机制保障方面,法院深化府院联动,与税务、市场监管、人社部门签订《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实质化运行合作备忘录》,围绕破产涉税协作、市场主体再生与退出机制、职工权益保障三大领域,落实18项具体联动举措。通过跨部门协同,破产案件办理质效显著提升,市场主体破产成本大幅降低,法治化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夯实。
为扩大法治建设影响力,东莞两级法院强化破产审判宣传,通过《南方日报》、南方+、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等媒体及学习强国APP平台,广泛报道“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成立及典型案例。此外,以光华医院破产重整为原型的微电影《救治》获评2025年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活动微电影潜力作品,高效化解破产衍生纠纷的做法亦被民主与法制网、信息时报等媒体报道,形成多维传播矩阵,彰显法治为民的实践成果。
 
  法治建设十件实事的推进,正以企业破产制度创新为切口,将法治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东莞市通过制度构建、实践突破与协同治理,不断筑牢法治根基,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上一篇:央企担当赋能乡村振兴 东莞联通携手麻涌打造数字农业新样板
下一篇:东莞侨助千企万品出海洽谈会成果丰硕:千万采购签约,展贸中心十月启航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