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防护网密织 无声篮球场淬炼医疗尖兵

7月14日清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体育馆通道上,滨海湾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敏手持卷尺抵住墙角:"转弯半径增加0.5米!"昨夜演练中轮椅担架在此卡顿的险情,此刻正被二十余名医护现场复测。三小时前,市卫健局三级调研员赖郭文刚率队完成对场馆双医疗站、双医疗点的终检——药柜里每支肾上腺素都贴着反兴奋剂编码,急救车后备箱的除颤仪屏幕亮着倒计时:距首场聋人篮球开赛仅剩72小时。
运 动员驻地维也纳酒店三楼,水乡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陈立伟正调试手语翻译平板。他的急救箱分层码放特殊装备:震动呼叫器替代哨音,可视脉搏血氧仪解决听诊障碍。"这些是向聋校特教取经后增配的。"陈医生翻开登记本,7月12日的登革热防控演练记录显示:疾控小组曾在三分钟内完成酒店大堂蚊媒密度快检。而在十五公里外的东莞中医院,骨科主任带人重走"院馆对接"绿色通道,电梯按键旁新装的闪光报警器正通过电路直连体育馆医疗站——这是上周协同演练后增加的第七项适残改造。
全域防护网已张至紧绷。南城医院急诊大厅的赛事专用窗口亮起红灯,护士长指着刚更新的转运流程图:"若赛场伤员需转院,救护车将跳过所有挂号环节。"此刻全市十二家备勤医院的药库正进行最后盘点,反兴奋剂小组封存的三类违禁药品清单贴在每个医疗站墙面。当滨海湾医院转运组医生周宇在救护车里测试车载呼吸机时,体育馆内来自全国的119名运动员已开始热身,他们跃起投篮的剪影透过车窗,与心电监护仪的波纹叠印在暮色中。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