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17.5万人次参与垃圾分类!

东莞17.5万人次参与垃圾分类!
三年初心不改,三年砥砺前行。转眼间,东莞已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三年有余,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城乡垃圾分类实现了一体化推进,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批亮点。即日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总结经验,解读亮点,分析不足,理清思路,助力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得闲就去做义工!”
“每周1小时,全家捡垃圾做公益!”
东莞是一座志愿之城,在这里,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活跃在公共服务中、担当在助老扶幼里,也为垃圾分类提供了重要助力。
近年来,作为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团市委积极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落实关于“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青年志愿服务”的任务要求,依托发动全市各级共青团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开展“行走美丽常平”PLOGGING志愿服务,是东莞市常平公信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黄晓锋每周末雷打不动的安排。活动当天,他都会带领着志愿者们走进山林、公园、村居等地,徒步清理遗留垃圾,并向周边市民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这样的公益活动,他已经坚持了多年,组织开展了92场次,从最初几人参加到几十人助力,东莞市常平公信志愿者服务队的足迹已遍布东莞众多角落。当被问起坚持的原因,他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样东莞就能更加美丽。”
涓滴成海,众木成林。像黄晓锋一样的志愿者,是东莞垃圾分类队伍中闪光的存在。自2020年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团市委不断推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规范化、体系化,推动了一个又一个志愿者、一支又一支志愿服务团队投身垃圾分类相关工作。
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i志愿”系统)是广大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的统一平台,在这里,他们统一接受培训和管理,一起学知识、长本领。
今年9月,针对社会参与事项,团市委还联合市垃圾分类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共同起草印发了《东莞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实施方案》,不仅协助相关部门建立了“市+镇街(园区)+村(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体系,也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提供明确指引,加快推动垃圾分类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
绿美东莞“垃圾分类新时尚”、“垃圾不落地,东莞更美丽”环保宣传活动……如今,每到周末或是节假日,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轮番开展,党员、团员、青年志愿者通过大手拉小手、徒步环保行、垃圾知识游戏互动、宣讲等形式将垃圾分类知识带进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引导和带动更多人养成分类好习惯。
志愿服务不仅要在量上取得突破,更要在质上寻求飞越。在凝聚志愿服务力量的同时,团市委也在探索推动志愿项目孵化,通过撬动系统内志愿服务评先评优、项目创新大赛、青年志愿力量展示等活动载体资源,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与垃圾分类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实践、擦亮新品牌。
东莞市“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莞星计划”志愿服务训练营是团市委着重打造的特色品牌,多年来通过演练培训、项目辅导、专家授课等方式,让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得到发掘、扶持、推广,其中百余个项目进入省“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得资助资金,为东莞乃至全省志愿服务打造了质量标杆。
“圾”时分类——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宣传推广项目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21年,在广东科技学院校团委的支持下,该校学生组建了一支垃圾分类知识科普推广团队,在社区和高校开展了一系列融趣味性、公益性、教育宣传活动。
得益于团市委等单位提供的专业辅导、展示交流、资源对接、传播推广等服务,其不断创新优化,不仅将校园内的垃圾分类活动办得有声有色,还将“微课堂”拓展到了多个镇街乃至市外,呼吁人们加入垃圾分类行列,一起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一份力。在2021年广东省“益苗计划”中,该项目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专项赛优秀项目。
在东莞众多志愿服务项目中,像“圾”时分类——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宣传推广这样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并不少见。如“i在宝屯,绿留巷间”宝屯社区环境美化志愿服务项目、“见圾行动,绿色童行”横沥洁净城市志愿项目等,经过系统培训、引导和支持,实现了志愿服务向专业化、项目化、制度化和品牌化迈进。
据统计,2020年以来,东莞已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1.35万场,组建、动员、转化1026个志愿服务团队投身垃圾分类,服务总时长69.19万小时,参与志愿者人数达17.5万人次。
广大志愿者们虽然身穿不同颜色的马甲,却为市民和垃圾分类工作之间搭建了一座互联互通的桥梁,他们正以用心的服务把垃圾分类的种子洒向全市各个角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垃圾分类的支持者、参与者和传播者。(东莞+)
下一篇:凤岗镇“潮流东莞·客侨凤岗”主题摄影展开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