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织密救助网,点亮困境人群新生路

凌晨五点的巷陌深处,电动车车灯刺破薄雾。"让爱回家"志愿者老李俯身将面包塞进桥洞缝隙时,一只枯瘦的手突然抓住了塑料袋——这是大朗镇"周四巡查日"的第87次出击。废弃厂房、公园长椅、立交桥底,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角落,正成为民政干部与志愿者最熟悉的"战场"。今年五月,当蜷在榕树下的流浪女子被"双百"社工发现时,沾满泥污的衣衫下藏着家庭变故与无钱返乡的绝望。一场跨越湘粤的爱心接力就此启动:公共服务办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身份,村委连夜联系湖南家属,志愿者群两小时筹齐2800元路费。送站时新布鞋刚套上脚面,女子的眼泪已晕开深色鞋帮。
"叮铃铃——"24小时救助热线的鸣响打破午夜沉寂。"我在巷头村公园,回不了家……"求助者话音未落,联动机制瞬时激活。村委值班员抓起外套冲进夜色,公安巡逻车调转方向,这已是今年第45次多部门协同作战。在民政干部龙启亮的台账本里,每个名字都连着立体救助网:精神障碍患者经"医疗绿色通道"两小时送医,云南流浪汉靠街头义卖凑足返乡路费,小学生捐出零花钱时说的"希望叔叔回家"让志愿者湿了眼眶。支撑这些瞬间的,是23家公益组织与50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爱心拼图",老张手机里300多张流浪者照片中,已有18人通过细节比对重归家庭,最快的团聚仅用36小时。
五金厂的机床轰鸣声中,曹哥正调整焊接角度。三个月前他还蜷在街头发高烧,如今"月度进步员工"奖状压在他出租屋的枕头下。巡查队员发现他时,创业失败的阴影尚未散去,而公共服务办开辟的"就业帮扶绿色通道"彻底扭转了人生轨迹——从简历指导到师傅带徒,镇企联动的保底工资机制让32名流浪者重获新生。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小曾拿到首月工资时,给父母转账的2000元引得电话两端齐齐落泪。对于68岁独居中风的张奶奶,帮扶则化作床头台历上的红圈:志愿者每周三次上门买菜打扫的日子,被她称作"比亲人更暖的约定"。
夜幕降临,公共服务办的灯光依然亮着。龙启亮目送志愿者搀扶谢某在路灯下复健的身影:这位摔断右腿的六旬老人曾被遗弃在水泥地上,身下只垫着破报纸。三个月的救治寻亲虽未查明身世,但病床前从未缺过来自"临时家人"的探视。从深夜巡查发现到多方联动救治,从就业扶助到持续关爱,大朗镇正用精细化救助网络践行"不让任何人在困境中独行"的承诺。当曹哥摩挲着掌心的薄茧说出"晚上能睡安稳觉了",这座制造业重镇的温度,已融入街头巷尾永不熄灭的救助灯光里。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