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岭山清代李氏宗祠:昔日抗日根据地,今朝红色教育基地

在东莞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一座192平方米的清代李氏宗祠静卧于此。这座建筑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承载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记忆。作为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的“心脏”——连平联乡办事处的旧址,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创建抗日根据地。次年5月,连平联乡办事处在李氏宗祠成立,马来西亚归侨刘荫出任主任。在这里,减租减息的宣讲声回荡,祠堂正中条案被改为办公桌,神龛上贴上了《减租减息布告》,两侧厢房则变成了粮秣股、民政股的“办公室”。短短数月,办事处发动群众交公粮、做军鞋、救伤员,使之成为部队最稳固的后方。

然而,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大岭山根据地。为保存力量,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刘荫率7名工作人员、10余名伤病员撤至绒旗墩村。因奸细告密,他们被敌军包围。刘荫等7人先被捆绑拷打,后被残忍活埋于山洞或抛入深潭,时年仅31岁的刘荫壮烈牺牲。
2004年,东莞市拨专款按“修旧如旧”原则对李氏宗祠进行了整体维修,使其再现清代岭南祠堂风貌。2006年5月,包括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在内的“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纳入第三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如今,李氏宗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了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基地。居住在此的李玉生老人,经常带着年轻一代重走革命遗址,让浸透热血的土地诉说峥嵘岁月。在这里,红色基因被化作薪火相传的永恒坐标。
离遗址大约两公里处是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一条“东纵抗战路”将连平、百花洞、根据地旧址串珠成链,形成了东莞“红色旅游走廊”的核心。当夕阳把祠堂照得通红,讲解员轻声哼起《东江纵队之歌》,歌声穿过青砖缝隙,飘向远处的工地。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成最动听的复兴交响。
下一篇:茶山镇举办“赏秋月·吃茶山”中秋活动,线上线下共庆传统文化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