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酱香守艺人:解码广和酱油的"非遗基因"与产业突围

百年古法酿造工艺在工业时代如何突围?在东莞横沥镇田饶步村,一座飘散着浓郁酱香的现代化厂区给出了产业样本。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调味品行业隐形冠军,东莞市广和酱油有限公司以"非遗基因"为核,用科技赋能传统,书写着传统酿造业的现代化突围传奇。走进广和酱油的晾晒场,2000余口陶缸阵列式排布,在岭南的烈日下进行着微生物的魔法蜕变。这种始于清代的"日晒夜露"工艺,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仍被广和视为品质命脉。"每缸酱油需经365天自然发酵,比工业化生产多耗费8倍时间。"第三代传承人黄少华坦言,这种近乎偏执的坚守,正是其斩获香港市场70%份额的制胜法宝。
从1980年代香港街巷的酱料作坊,到如今坐拥全自动包装线的现代化企业,广和酱油的进化史堪称传统技艺的活化教科书。2006年黄广荏返乡创立"广和酱园",201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23年建成大湾区首个智能酿造实验室,三代匠人用17年时间完成从手工作坊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蜕变。

在坚守古法的同时,广和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双螺旋"发展模式。企业斥资千万引进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实现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实时监测;自主研发的智能控温系统,将制曲温度波动控制在±0.5℃;200个玻璃晒池配备物联网传感器,构建起酿造过程数字孪生系统。这种"守正创新"的战略使企业产品矩阵突破传统边界。除经典港式生抽、柱侯酱外,针对新消费需求开发的低盐酱油、零添加儿童酱油等新品,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7%。其独创的"定制化ODM"模式,已为32个餐饮连锁品牌研发专属调味解决方案。
在产能扩张与品质坚守的平衡木上,广和展现出独特商业智慧。企业坚持"三不用"原则:非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不用,非日晒海盐不用,非传统陶缸不用。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使其原料成本高出行业均值35%,但产品复购率连续8年保持行业前三。社会责任成为其品牌护城河的重要构成。连续15年开展的"酱香暖夕阳"公益项目,累计向社区长者捐赠价值超600万元物资。2024年启动的"非遗少年营",已培养127名青少年酿造传承人,构建起技艺传承的生态闭环。

莞讯网观点:广和酱油的突围之路揭示传统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非遗技艺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需要植入现代产业基因的活态文化遗产。当"守艺人"变身"创变者",当陶缸遇见物联网,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正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升级提供鲜活注脚。其启示在于:文化自信的落地,需要技术创新与商业智慧的共同加持,方能在产业变革大潮中酿出历久弥新的"中国味道"。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