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直播滤镜背后的五大消费陷阱曝光

 
 
  近日,东莞市民张女士通过直播间花费数千元购入翡翠手镯,收货时却发现实物色泽、水头与主播展示相去甚远。她致电东莞日报民生热线22111000质疑:"直播间是否开启强光滤镜?"这并非个例。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紧急发布警示,揭露直播营销五大隐秘套路,提醒市民警惕"视觉魔术"与情感诱导。
 
​  视觉幻术侵蚀消费信任​
 
  部分直播间通过强光照射、多层滤镜及特定角度,对珠宝、服装、生鲜等商品进行美学加工。主播手持实物在镜头前呈现饱满色泽与通透质感,消费者收货时却遭遇色差、材质偏差。消委会明确建议:购买贵重物品时应要求商家提供自然光线下无修饰实拍图,提前协商货不对板处理方案,并保存原始直播录屏作为凭证。
 
  ​价格游戏与情感绑架并行​
 
  某些主播虚构"原价399元限时99元"的价格对比体系,或在封面打出"1元秒杀"噱头吸引流量,实则库存仅个位数;更存在自导自演"厂家砍价"剧情,配合"库存告急"话术刺激冲动消费。情感营销则更为隐蔽:主播打造"助农公益"人设渲染商品情感价值,"专业测评师"刻意回避产品缺陷,"明星推荐"实则重营销轻品质。消委会强调需破除人设滤镜,以商品实际性价比为购买准绳。
 
​  隐蔽侵权与维权路径​
 
  调查发现存在恶意剪辑知名主播推荐画面,伪造"专供商品"进行宣传;更有主播诱导消费者点击自建链接脱离平台交易。针对上述陷阱,消委会给出具体应对方案:查验商品与直播画面一致性时,应要求客服出示主播授权证明;遭遇跳转链接需立即终止交易。若权益受损,市民可通过订单截图、付款凭证、对话记录等证据链,先与商家协商,再申请平台介入,最终可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或拨打12345热线维权。
 
  这场由滤镜引发的消费信任危机,正倒逼市场监管升级。当直播间灯光熄灭,消费者手中留存的不该是褪色的商品,而是可追溯的维权凭证与清醒的购物认知。
 
上一篇:爱舒柔|FlowSmile微笑上市,用洁净焕新生活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