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联合技校锻造2.5万技能菁英 职教样本扎根大湾区

东城温塘的数控实训车间内,20台标注"中航光电"的机床正同步加工精密零件,电子屏跳动着"今日良品率98.7%"——这是东莞联合高级技工学校晨间的寻常景象。7月2日,当校长陈广恩掀开校史馆玻璃柜里那条磨破肩部的扁担时,来访者才读懂这个"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硬核底色:2016年酷暑,党员教师用这根扁担将三十万块砖挑上屋顶,在3栋教学楼顶建成10.8亩的"空中生态园"。如今这片曾经的"土法菜园"已裂变为40亩省级劳动基地,今夏收割的2.1万斤稻谷堆成金色小山,见证着"德育+技能"双轨并行的职教革新。

劳动基地的分区承包牌折射育人智慧。"稻香区"插着2023级汽修班的标牌,学生陈浩脚踩淤泥检查水位传感器:"这比课本学的压力传感更直观。"在"蔬果区",幼师专业学生用自种果蔬开发食育课程,劳动日志里记录着"茄子产量与浇灌频次关系"的对比数据。最震撼的是劳动成果转化链:校办食堂每周消化三千斤自产蔬菜,余粮义卖所得注入"创业种子基金",已资助7个毕业生项目起步。基地公示栏贴着两份对比表:入学前仅12.7%学生有农活经历,毕业时91%获企业"吃苦耐劳"好评——泰科电子的人事总监指着某毕业生档案备注:"这小伙检修设备能连续奋战26小时。"

清晨6:30的操场正上演三千人交响。3300名学生踏着《运动员进行曲》跑操,踏地声震落木棉花絮。当队伍经过主席台,突然齐声诵起《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持续13年的晨间仪式。图书馆玻璃柜里,2022级张丽的《论语》笔记密密麻麻,页边画着齿轮与电路图联动示意图。这种文化浸润催生独特现象:该校借书量连续五年居东莞技校榜首,去年师生拖着行李箱集体借书的场景登上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智能制造系实训区,广州博创班的学员正调试机器视觉系统,教师黄工突然暂停设备:"注意!这个摄像头角度偏差会让AI误判焊点质量。"——今年新增的这门课,使毕业生起薪跃升至6120元。
校企共生模式打破传统职教边界。中航光电驻校工程师老吴的工位就在学生机床旁,他的考勤表记录着过去半年带徒完成127批次真实订单。在"八个共同"机制下,企业捐赠设备可抵税30%,陆逊梯卡华宏班的学生用德国精密机床打磨眼镜框架时,生产数据直通虎门工厂中控系统。校长陈广恩的办公桌摆着三份特殊文件:人社部"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批文旁,叠放着比亚迪定制课程方案;压在玻璃板下的"职教三忧三盼"手稿里,"建立职教高考立交桥"的笔迹力透纸背——这些思考正转化为行动:今年预备技师班报考人数激增40%,法律新规使中技生首次拥有报考公务员资格。当夕阳将"厚德至善 精工笃行"的校训染成金红,实训车间的机床仍在轰鸣,仿佛为东莞"技能人才之都2.0"计划奏响奋进鼓点。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