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少年火箭龙舟闯关 599学子决战AI赛道

黄子衿的参赛机器人突然举起机械臂——这条装着火箭推进器的龙舟模型,正灵活演示打捞落水者的场景。6月12日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里,599名中小学生在8大科技赛项中展开脑力对决。当松山湖中心小学学生操控的无人车精准穿越模拟立交桥时,裁判屏住呼吸:"这代孩子把AI玩成了本能。"
硬核赛场造未来工程师
"展开太阳能板!"北区学校的赛场化身太空基地。初中生陈宇轩的无线通信装置突然中断信号,他抓起电烙铁现场改造电路。十米外的"火星采矿区",三组选手正用自制机械臂抓取矿物块,金属碰撞声与编程指令此起彼伏。"他们用几十元成本的传感器完成太空作业模拟。"赛事顾问指着实时数据流赞叹。更激烈的角逐在迷宫赛场——南城中学选手的机器人因路径计算偏差撞墙,他当即在平板改写算法,37秒后机器成功突围。
梯度培养破AI焦虑
"现在GPT都能写代码了,为什么还要学?"面对观众席家长的疑问,裁判黄潮滨举起单片机:"当孩子亲手让这块电路板呼吸闪烁时,创造的快乐无法被取代。"这位松山湖实验中学教师见证着教育变革:幼儿用积木理解齿轮传动,小学组用图形编程控制机器人格斗,初中生已能驾驭C++语言。现场展板揭示进阶路径——全市24所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松山湖分中心全年开课超2000课时。刚获得信息学奥赛资格的张同学透露秘诀:"从五年级机器人社团到初三算法班,我走了四年阶梯。"
宫校共建育创新土壤
在颁奖台后方,一套微型卫星通信设备正在拆解运输。"这些是'宫校共建'项目的教具。"科体部长郑瑜看着布展图解释:受限于校园场地,激光切割机等高阶设备存放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预约即可调用。这种资源联动催生可观成果:今年省赛获奖作品中,73%源于日常课程项目转化。当黄子衿捧着创意金奖证书跑向指导教师时,她设计的龙舟机器人已获专利初审——这艘载着火箭炮的龙舟,正驶向全国白名单赛事战场。
暮色中的松山湖分中心依然灯火通明。搬运设备的车队驶向28所签约学校,车箱里未拆封的机器人零件闪着冷光。在这片被代码和电路板重构的教育土壤上,少年们用科技刺破的不仅是赛事终点线,更是东莞智造的未来天际。
下一篇:深报集团设AI作战部 党媒系统性变革破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