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共建AI实验室破壁 大模型为工地装上“智慧眼”

大岭山创新产业园内,七块电子屏组成的监控墙正实时轮巡全市在建工地。当某项目基坑出现积水预警时,联通元景DeepSeek大模型自动调取近三日降水数据与排水方案,30秒生成处置报告——这是6月18日揭牌的东莞建造大模型联合实验室的日常场景。在市住建局指导下,东莞建科院、联通产业互联网等五方机构打破技术壁垒,将视频识别、物联传感与建筑专业知识熔铸成AI监管体系,直击施工安全监管痛点。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手持特种安全帽演示创新应用:内置传感器与执法记录仪协同运作,工人未系安全绳的瞬间即触发三级告警,系统同步推送《处罚条文明细》对应条款至项目经理手机。“过去靠人工巡检三天的工作量,现在两小时完成闭环。”东莞建科院院长张彤炜指着大屏解释,这套系统已攻克裸土覆盖智能识别难题,雨季积水预警准确率达92%。更关键的是打通了数据孤岛——实名制平台、工程监测数据与AI预判模型深度融合,使高风险工地无所遁形。
揭牌仪式现场,南京大学团队展示着知识库构建进展:将30年施工规范、事故案例转化为机器可读语料,供大模型深度学习。而东莞联通副总经理陈鑫描述的蓝图更为具象:“当塔吊倾斜超阈值,5G专网会同时向监理、安监、抢险三端推送三维处置方案。”目前实验室正攻关智能设计模块,尝试用AI优化建筑承重结构与管线排布,让图纸差错率降低40%。
在实验室二层的设备测试区,江苏鸿程工程师正调试多品牌执法记录仪接入系统。“就像给不同方言的设备装上普通话翻译器。”技术员小周抹着汗说。这个耗费八个月攻克的兼容系统,使全市237个工地实现监督记录云端同步。随着首份《建筑行业大模型白皮书》编纂启动,这个集结政企研力量的实验室,正将“云上筑安”经验浇筑成湾区智造新标杆。
下一篇:京东亚洲一号极速脉动 东莞智造重塑物流时速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