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探访记:华为生态+智造沃土,解码世界工厂转型密码

一、松山湖:开发者村的生态革命
6月24日上午,松山湖开发者村的白墙上跳动着代码投影。华为云技术专家陈立在控制台前向二十余家央媒省媒记者展示实时数据流:"这里每台服务器都连接着东莞千家工厂的产线。"作为全国首个政企共建的开发者生态社区,这个由集装箱改造的开放式空间已培育超2000名认证开发者,海之晨科技CEO谢先博在华为盘古大模型的算法沙盘前坦言:"选择这里,就是看中华为的技术血管和东莞的制造肌肉。"
当工人日报记者刘友婷体验AI质检系统时,机械臂正分拣出0.1毫米精度的瑕疵件。"九年前来东莞看到的还是流水线上的女工。"她指着玻璃幕墙外华为欧洲小镇的尖顶建筑感慨,"现在小企业通过华为生态,就能调用百亿级参数的大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韩佳伟在实验室通道里边走边说:"东莞把技术攻关变成了育苗工程,这是新质生产力的活样本。"

二、广智院:机器人军团崛起现场
下午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弥漫着激光切割的金属气息。在深潜实验室,蓝潜科技总工胡刚毅启动水下机器人,监控屏瞬间呈现核电站管道三维图:"这套声呐重建系统能在漆黑海底自动导航,就像给机器人装了水下GPS。"玻璃展柜里陈列着11家上市企业的铭牌,见证着这个国家级孵化器孵化的150家科技企业。
养老科技展区突然响起警报声,元生智能总经理邓龙生举起雷达设备解释:"它能监测老人呼吸频率,刚才模拟了跌倒报警。"该公司首笔天使投资来自广智院,产品已进入全国十余省市养老院。当央媒记者们在小豚智能的码头体验无人船集群调度时,人民网陆颖盯着自动避障的船体低语:"这些机器人正在改写'世界工厂'的定义。"

三、创新雨林:从制造车间到研发高地
松山湖的晚霞浸染着华为溪流村的红砖建筑,中新社臧赫在露天咖啡座翻开采访本:"过去以为这里只有玩具代工,现在松山湖每平方公里聚集着57家国家高新企业。"走廊里悬挂的专利证书墙显示,仅开发者村就诞生了300余项工业AI专利。在广智院顶楼,东莞全域的创新地图在LED屏上闪烁,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年产值已突破1500亿。
"东莞的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盆景。"韩佳伟指着窗外塔吊林立的工地说道。当元生智能的养老雷达在暮色中亮起指示灯,这个曾以牛仔裤和电子表闻名的城市,正将制造业的毛细血管转化为智能经济的神经网络。站在开发者村的露台上,能否看见中国智造的下一个十年?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