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基层医务人员“入编”6月启动
市卫计局局长金行中
今年3月,我市启动公立医院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标志着医务人员“入编”序幕重新拉开。据市卫计局最新透露,“入编”工作将于今年6月覆盖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昨日,市委教育实践办组织的集中采访走进市卫计局,市委第十一督导组组长萧庆强参加了活动。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金行中率领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接受媒体采访,就社会关注的单独二孩、医疗服务、编制等热点问题一一进行解答。据悉,目前我市已有24户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领到了“准生证”。
【谈“单独二孩”】
全市已受理552份申请
24户家庭领“准生证”
省“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于今年3月27日正式实施,要求对于符合生育政策的,相关部门需做到快接、快审、快批。那么,政策实施至今已过去1个多月,我市的审批情况如何?从申请到获批领取准生证又需多长时间?
根据早前开展的普查,全市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东莞户籍家庭约5000户。金行中昨日表示,截至4月30日,我市共受理了552份生育二孩的申请,经过严格审核,当前通过审批和正在公示的达426份,其中24户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领到了“准生证”。
市卫计局政策法规科负责人表示,我市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只要符合条件且材料齐全,社区一级在接收到申请后,确保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加上审批意见,5个工作日内再提交到镇街一级;而镇街也保证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报市一级备案,公示期为15天。
“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不过,二胎产后是否须结扎的问题,却让市民处于纠结当中。据记者调查了解,我市不少社区明确要求,申请二胎需要签订产后结扎的承诺书,否则不能办理入户。
对此,金行中强调,东莞严格按照省里规定执行,即《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24条规定:“已生育一个子女的育龄夫妇,女方首选使用宫内节育器;已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一方首选结扎措施”。不过,他也指出,条例中“首选”是鼓励、提倡的意思,但并不是强制,也不允许强制结扎。
市卫计局副局长尹露萍进一步解释称,有特殊情况的可不需要结扎,但须有医疗机构出具不适宜结扎的相关证明。“可能有些基层工作人员存在对政策的不了解,以致工作方式、方法不妥,才引起了社会的误解”。
【谈“医疗服务”】
计划调整诊金
引导合理选医生
4月18日,金行中以一位患者身份,悄悄来到市人民医院进行“暗访”,其间走访了门诊部,当面听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意见。他发现儿科等科室医生超负荷工作,但并未获得患者理解。对此,金行中事后提出研究专家门诊金定价问题,以引导病人合理选医生。
“这是不是意味着,卫计局计划通过诊金杠杆分流就诊患者?会不会调整现时诊金标准?”在昨日的集中采访活动上,记者追问金行中。
当下,市民看病十分热衷于大医院、名医生。记者调查了解到,现时市人民医院、东华医院、虎门太平医院等大医院,特别是儿科存在“求诊难”,每次挂号需时超过2小时,甚至当天挂不上号。
对此,金行中表示,广州等一些大医院早已实施等级门诊金制度,教授级别诊金达50元,而东莞的诊金标准,只在4至9元范围,档次没拉开,以致市民扎堆挂专家号。专家一天要看八九十个病人,而且基本都是一些小病,导致专家“太忙”,而其他一些年轻的医生“太闲”。因此,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东莞可考虑在三甲医院制定新的诊金标准,通过高质高价,引导病人合理选医生,同时也达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
另外,金行中谈及,当前我市市民40%-50%的病情可以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予以解决,根本不需要挤向大医院。为满足市民就近就医需求,市政府于上个月下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通过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服务水平。
【谈“编制”】
医务人员“入编”
下月覆盖到基层
市政府于今年2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社区卫生机构编制、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现实中,受聘的医务人员也渴望政府部门尽快解决编制问题,以稳定其职业发展信心。
市卫计局曾公布过一个数据,全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有5604人,市里核准的编制有3000多个,但目前已入编的仅104人。而记者走访了解到,其中拥有221名医护人员的石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今只有中心主任1人“入编”。
如何稳定医疗服务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我市医疗服务行业,社会颇为关注。对此,金行中表示,我市已经着手解决医务人员“入编”问题,其中3月20日,市卫生局发布《2014年东莞市公立医院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38家公立医院公招344名事业编人员,以此拉开了新一轮“入编”序幕。
“包括社区在内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今年6月份将启动‘入编’工作。”市卫计局人事科科长万巧玲透露说,届时包括现有的临时受聘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均有机会参加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解决编制问题。
下一篇:东莞已有24人拿到“单独二孩”准生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