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已有24人拿到“单独二孩”准生证

   “单独二孩”政策落地一个多月,截至4月30日,全市已受理552份“单独二孩”申请,当前通过审批和正在公示的有426份,其中24户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已经领到了“准生证”。对于大家最关心的生完二孩是否要强制结扎,市卫计局领导昨日也表态,不允许强制结扎。

  昨日,市委教育实践办组织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集中采访走进市卫计局,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金行中率领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对单独二孩和结扎上环问题、大医院看病难、失独家庭补助、基层医务人员编制等热点一一解答。

  今年3月,东莞启动公立医院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38家公立医院公招344名事业编人员,市卫计局昨日透露,“入编”工作将于下月覆盖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意味着当前超过9成受聘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有望“入编”,届时包括现有的临时受聘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均有机会参加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解决编制问题。

  热点1 “单独二孩”

  全市受理552户“单独二孩”申请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于3月27日落地,市卫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尹露萍说,“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后,各镇街相关部门还成立了“单独二孩”审批小组受理市民申请,截至4月30日,全市共受理552份“单独二孩”申请,目前正在审批和正在公示的有426份,24户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已经领到了“准生证”。

  根据早前普查统计,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东莞户籍家庭约5000户。

  市卫计局政策法规科负责人申建文说,对于“单独二孩”申请,相关部门按照省里的要求做到快接、快审、快批,只要符合条件且材料齐全,居委会在接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加具意见,5个工作日内提交镇街计生机构,镇街计生部门10个工作日内要完成审批,再公示15天便可以发证。

  申建文还透露,省里上周开会计划出台文件,再简化“单独二孩”的申请审批程序,目前正征求综合各地市意见,以后“单独二孩”申请材料可能更简化,审批时间会更快。

  生完二孩不允许强制结扎

  “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后,东莞有居委会在受理申请时要求签“结扎承诺书”,承诺生完二孩后要结扎,否则小孩不能入户,生完二胎是否一定要结扎?

  对此,金行中说,东莞严格按照省里规定执行,即《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24条规定“已生育一个子女的育龄夫妇,女方首选使用宫内节育器;已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一方首选结扎措施。”

  不过,他也指出,条例中“首选”是鼓励、提倡的意思,但并不是强制,也不允许强制结扎,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结扎的,可以采取别的避孕措施,可能基层在落实时有偏差。对于一些社区镇街规定生完二孩要结扎才能上户,他说卫计部门要摸摸底,看有没有这种情况。

  “可能有些基层工作人员存在对政策的不了解,以致工作方式方法不妥,才引起了社会的误解。”尹露萍也进一步解释称,身体条件不允许的可不需要结扎,但须有医疗机构出具不适宜结扎的相关证明。

  热点2 失独家庭

  年满60周岁失独家庭老人

  或将免费享居家养老服务

  昨日,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科科长赖俭华回应了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她说,我市目前有100余户“失独家庭”,2009年规定,只生过一个小孩,子女死亡、伤残的家庭,女性满49周岁后每人每月发放300块补助金。今年1月1日起,对子女死亡的失独家庭,女方年满49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家庭成员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的扶助金,截至目前已经发放78人。

  赖俭华还透露,市卫计局将联合民政局,把年满60周岁的失独家庭老人纳入居家养老,每人每月享受30小时无偿居家养老服务,还将给每个失独家庭安装平安铃,目前已报市政府审批。

  热点3

  超9成受聘基层医疗服务人员有望“入编”

  如何稳定医疗服务队伍,吸引更多优秀医务人员为市民服务?

  今年3月,东莞启动公立医院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38家公立医院公招344名事业编人员,以此启动了新一轮“入编”序幕。

  市卫计局曾公布过一个数据,现在全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有5604人,市里核准的编制有3000多个,但目前能入编的仅104人。记者走访了解到,其中拥有221名医护人员的石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今只有中心主任1人入编。

  市卫计局人事科科长万巧玲昨日透露,“入编”工作将于今年6月覆盖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意味着当前超过9成受聘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有望“入编”。

  “包括社区在内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预计今年6月份启动‘入编’工作。”万巧玲透露说,届时包括现有的临时受聘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均有机会参加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解决编制问题。

  局长“微服私访”

  患者排队时间长 儿科医生太辛苦

  4月18日,市卫计局党组书记、局长金行中轻车简从、不打招呼,以一位患者身份悄悄到市人民医院,对市民求医问药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亲身体验。

  金行中体验了自助挂号系统,并在儿科候诊室、内科一区、B超影像、泌尿科住院部等科室查看病人排队挂号、候诊、检查、取药情况,与病人、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交流并听取意见,还检查了卫生间、乘坐了医用电梯、查看了病房和饭堂。

  期间,他发现了一些患者不会使用“诊疗一卡通”又没有导医指导使用;儿科、内科、B超影像检查等科室候诊病人较多,普遍需要等候2个小时以上,儿科等科室医生每天要看100多位病人,医生十分辛苦,患者也不满意;专家门诊金过低,医务人员工作负荷过重……

  对于“微服私访”中发现的问题,他一一记录,并向医院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建议拉开诊金差距 引导患者合理择医

  “专家门诊每天接诊八九十名病人,没时间和病人做更多交流,而且看的都是一些小病,其他医生都可以看,专家太忙,看病效果也打折扣。”针对“微服私访”发现的问题,金行中建议,要认真研究专家门诊金定价问题,体现高质高价,引导病人合理选医生。

  金行中说,广州等一些大医院早已实施等级门诊金制度,教授级别诊金达到了50元,东莞的诊金标准,最低4元,最高9元,档次没拉开,以致市民扎堆挂专家号。

  金行中还说,医疗机构分不同层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大医院解决疑难杂症和大病。现在很多病人观念陈旧,以及对社区医疗的不信任,导致集中扎堆大医院看病,其实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有40%~50%的病情可以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解决,根本不需挤向大医院。

  为满足市民就近就医需求,市政府也于上个月下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通过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进一步提升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

上一篇:东莞基层医务人员“入编”6月启动
下一篇:在公交车上打了个盹 钱包里2800块现金不翼而飞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