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人才创新平台实现“五轮驱动”局面

  东莞人才创新平台实现“五轮驱动”局面
 
  11月21日,市科协举办“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邀请吴硕贤、庄松林等10多位院士专家走进东莞电子科技企业实地调研,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实地调研后,广东光阵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庄松林院士、东莞金河田实业有限公司与段正澄院士分别签订《共建院士工作站合作意向协议》。
 
  建设院士工作站,不过是近年来东莞打造多元人才创新平台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东莞通过鼓励各方参与,积极打造园区集聚平台、科技承接平台、企业吸纳平台、人才研究平台和人才施展才华平台,东莞的人才创新平台实现“五轮驱动”的生动局面。
 
  吸引人才
 
  打造园区集聚、科技承接、企业吸纳平台
 
  相对广深,东莞在人才引进上并没有优势,这就要求东莞在吸引人才上必须出奇招、狠招,采用具有东莞特色的办法来吸引人才。
 
  而要成功吸引到人才,还必须发挥东莞自身的优势,紧紧围绕东莞产业实际。为此,东莞重点打造了园区集聚平台、科技承接平台、企业吸纳平台三类人才平台。
 
  一是打造园区集聚平台。建设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等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拓展和提升人才发展空间平台。抓好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台湾高科技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平台建设,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集群共同发展,开创人才集聚新路径、新优势。
 
  二是打造科技承接平台。鼓励各类主体建立多元化的平台,在“项目+团队+人才”上下功夫。政府投入20多亿元,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设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服务我市家具、毛织、电子制造、模具等行业的企业超过2万家,引进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40多家,吸引各类人才2200多人,其中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占30%,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聚宝盆”。
 
  三是打造企业吸纳平台。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240多家企业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大力打造企业科技研发、市场营销、资本经营等核心功能,培养了近百名博士后和一大批硕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形成高层次人才会集的战略高地。如,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电子电路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组建,是中国电子电路基材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用好人才
 
  打造人才施展才华平台
 
  对人才不仅要“引得进”,更重要的是还要“留得住”。如何留住人才?东莞的做法是,用好人才,让人才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着力搭建人才施展才华平台。
 
  9月28日下午,2014年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场会在东莞召开,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出席会议并讲话。胡春华在会上高度评价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果,强调要学习借鉴东莞的经验,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更好地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东莞多管齐下,为人才集聚提供载体,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机会,为人才成就事业营造环境。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等四大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构筑起了人才集聚高地。政府主导建设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主导建设的企业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促进了人才的智力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政企共建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东莞培育了契合市场需求、符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人才
 
  成立国内首家地市级人才研究机构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对东莞而言,要想持续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抢占未来人才高地,还必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研究,尤其是战略研究。
 
  2013年8月,市委组织部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打造国内首家地市级人才研究机构——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宣布成立。研究院主要对东莞人才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培育人才研究队伍,为东莞做好人才工作提供服务。目前,研究院已独立承担和参与近十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人才研究课题。
 
  此外,市委组织部还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组织协办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承办中国人才研究会年会,开展人才课题研究以及举办人才论坛等活动,提升东莞人才理论研究实力和人才工作影响力。(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医保难题与医药医疗领域改革不到位息息相关
下一篇:东莞2015年将继续扩大示范食堂带动作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