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紫砂市场日趋萎缩 商家年营业额下滑70%

  东莞紫砂市场日趋萎缩 商家年营业额下滑70%
 
  东莞是藏茶之都,也是紫砂大师的“必争之地”。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顾绍培、曹婉芬、史俊棠等紫砂界大腕接踵而至。1月6日,紫砂界权威品牌“方圆”正式进驻东莞。然而,喧嚣的背后却是市场下滑。记者调查发现,“用卡车买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近两年来,东莞紫砂市场日趋萎缩,有商家营业额在一年内下滑了70%。而东莞藏家和玩家出现两极分化,也开始玩起“私人订制”。国内著名紫砂收藏家张明强近日造访东莞,他认为,由于经济不景气,不少做企业的玩家不得不“抛壶换现”,或许正是捡漏的好时机。
 
  A
 
  必争之地
 
  紫砂圈内十分看重东莞市场
 
  很少有人注意到东莞市场是如此重要。在宜兴紫砂圈内,东莞已成华南地区必争之地。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东莞是藏茶之都,加之制造业发达和民间资本活跃,东莞的土豪们频频光顾宜兴的紫砂壶店。相对比珠三角别的城市,东莞人是宜兴的常客。而宜兴的紫砂高工大师们,也自然而然看重东莞市场。
 
  茶叶对紫砂市场带动明显。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包括万江汽车总站、石美、道滘、东城等地的茶叶市场,几乎每家茶叶店都会配备茶具销售区,紫砂类产品当然是主角,涵盖紫砂壶、紫砂茶宠、紫砂陶塑、紫砂配件等。而紫砂专营店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以石美茶叶交易市场为例,总共600多家店铺中,紫砂类专营店占到了近百家。
 
  目前尚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对东莞紫砂产品的市场份额进行专项统计,但来自东莞市收藏家协会的一项初步统计数据表明,东莞的紫砂壶爱好者和玩家,至少超过了2万人。由于没有专门的民间组织,玩壶者都是通过小圈子进行交流。
 
  陈升是东莞首批尝到炒茶甜头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卖掉自己的工厂转型做茶叶生意。1999年,他开着大卡车从宜兴拉回一车紫砂壶。“短短两三个月,我这一车壶就全部卖光了,有个长安的老板一次性就买了100只。”陈升后来成为一个玩壶圈的召集人,这样的老板壶友在他们圈内有10多个。
 
  前些年紫砂市场行情一直飙涨。50出头的谈金华,1997年在莞城区开专卖店,这是东莞第一家宜兴人开办的紫砂壶店。“那时,如今的市政府所在地还是一片农田,几乎没有人知道紫砂壶,更不晓得顾景舟、汪寅仙等紫砂大师”。2000年,从谈金华手上卖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的紫砂壶,也才500元左右。如今没有数十万元根本买不到,10多年过去,价格上涨百倍。
 
  如今好年景不再。陈升向记者透露,去年他的紫砂销量,跟前年相比下滑了70%。
 
  B
 
  好景不再
 
  行情正进入低迷期
 
  “行情最好是在2005-2009这几年,东莞人爱喝茶藏茶,爱屋及乌就喜欢上了茶壶,有的人一下单就买成百上千只。”店主范毅群说。在莞城光明路的一条短短500米的街道,聚集着大大小小6家紫砂壶专营店,老板全都操宜兴口音。“这条街卖茶壶的,都来自宜兴。”范毅群就是其中一家店的店主,夫妻两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从宜兴来到东莞,靠着紫砂壶买房落了户口。起初,范毅群自己也亲手做壶,但后来他逐渐发现,做壶并没有卖壶赚钱。
 
  他说,紫砂壶分商品、工艺品、艺术品三个档次:商品壶价格低,一般在5000元以下,属于实用型,在茶市酒楼等销售较多,是东莞紫砂市场消费的大头,约占据6成以上;工艺品,则是针对一般玩家,价格5000-5万不等,占紫砂份额的三成;艺术品,市场价至少5万以上,只有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收藏投资眼光的大玩家才玩得起,在东莞紫砂市场仅占一成。
 
  玩壶讲圈子,这么多年积累下来,范毅群身边吸引了一大批“壶友”,范说他们中有公务员、企业主甚至一般小白领,只要有好壶从宜兴回来,一个电话打过去,“壶友”们便蜂拥而至。价格从数千到数万,甚至数十万也不足奇。
 
  但从去年开始,范毅群怎么打电话,“壶友”们开始没空了。“吃饭喝酒,大家肯定说没问题,但一提到买壶,都开始说有事情,忙不过来了。”说到市场惨淡,范毅群点了一支烟,露出惆怅的神情。他身边卖壶的老乡都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最惨的一个月内都没卖出一只壶。
 
  在跟壶友们交流中,范毅群得知,现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很多玩壶的企业主都或多或少出现资金问题。而公务员这一块,由于八项规定及反腐的推进,对高端紫砂壶更是望而却步。
 
  C
 
  忍痛卖壶
 
  土豪级大玩家企业走下坡路
 
  “壶友”老黎忍痛卖壶的事情也在圈内流传。老黎是东莞中堂本地人,一家纸业公司的股东。20年前,他开始接触茶叶、钟情普洱,随后陷入“玩壶”而不可自拔。关于老黎其人,圈内盛传着多个版本,但无一例外都承认:他是茶一闻便能定年份,壶一摸就知谁做的,绝对骨灰级。
 
  去年,老黎做了一件大事。“忍痛割爱,卖出去400多把壶。企业实在撑不住了,缺钱啊。”老黎这一批壶,是在2006年专门请宜兴制壶师傅做的。当时,中堂的造纸业如日中天,玖龙纸业老板张茵还在这一年成了中国首富。老黎的纸厂效益非常不错,他专门赶到江苏宜兴,采购了各种上等的紫砂泥料、烧壶的电窑等,并重金聘请了数名制壶师傅来到中堂,自己当上了“监工”,现场看着师傅们制作。晾坯、烧制等工序均在中堂的一个简易工棚内完成。
 
  此举传遍圈内,老黎就此晋升为土豪级紫砂大玩家。不料,前年开始他的企业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国家出台严格的环保政策,中堂不少纸厂必须转型升级,一大批小纸厂还被强制关停,老黎的资金也开始出现瓶颈。
 
  到去年5月,他不得不卖掉400多把紫砂壶,凑得200多万资金,方才渡过难关。困境中欣慰的是,当时制造这批壶,所有成本加在内近70万,如今却翻了至少4倍。虽说赚了,老黎自己一直在喊亏:“因为当时制壶的那些师傅,职称都升到国家级工艺师了,有的壶价格至少升到了10多倍。”他的这批壶,卖出均价为5000多元一个,可是他说前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平均每把壶至少过万了。
 
  D
 
  两极分化
 
  “私人订制”在圈内流行
 
  两极分化,是东莞玩壶圈去年以来最明显的变化。壶友们要么暂歇,要么玩起“私人订制”。1月6日,在“方圆”东莞销售部开业的那天,自然少不了老黎的身影。仔细品玩之后,他还是把壶轻轻地放回了展示柜,没有出手。“还是自己做吧,打算抽空去宜兴,自己买泥找人做。”老黎说,自己玩壶20年,最开始看重的是作者的职称和名气,如今回归本质,就只看重紫砂壶的泥料和做工。
 
  李涛(化名)是东莞某镇区的一名干部,已经有10多年的玩壶史,最痴迷时,自己跑到宜兴住上数天,最终抱回几把价格过万的紫砂壶。“成天脑子里,除了壶还是壶,心中最重要的除了老婆孩子,就是壶了。”最疯狂时,李涛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了壶身上。近两年来,他却是“有点顿悟的感觉”。以前是见着喜欢的就买,现在绝对不会轻易出手。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工艺师卖5万的紫砂壶,在我们这边,1万都卖不出去。”李涛曾做过一个壶友市场的研究,结果发现,东莞壶友最近两年来趋于理性,对待紫砂壶的态度跟广东人的性格一脉相承:相当低调。
 
  从去年开始,李涛和身边的壶友们玩起了“私人订制”,自己去宜兴找到好的炼泥师傅,然后再寻求技术过硬的制壶老师傅,最后再送往信得过的窑炉烧制。整个过程,自己全程参与。“有的壶友会在壶底刻上自己的名字,或送亲戚朋友,或自己收藏。这样的壶,可能流动价值不大,但对个人具有一定的意义”。
 
  [专家观点]
 
  买回来的壶要“泡养”
 
  张明强提醒说,收藏是一种怡情养性的行为,收藏紫砂壶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收藏,买回来的紫砂壶要用,要养,只有在你泡养的过程当中,你才能不断地发现它的肌理美;二是作为收藏者,要深入了解紫砂生态,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代工”现象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三是不要过分追求制作的名气职称,在目前紫砂大师满街跑、高工满天飞的当口,要以具体作品来衡量艺术水准。四是要从认识紫砂原料开始,把紫砂工艺彻底搞清楚,同时注意作者的艺术与人格修养,做到了上述几点,你才能收藏到真正的艺术紫砂壶。
 
  现在人们非常注意紫砂壶所附带的证书,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一张没有任何意义的“纸”。现在真壶假纸、假壶真纸、假壶假纸太多了,所以,东莞壶友们逛展,一定要当心!
 
  我并不是全盘否定紫砂职称,从制作的角度来说,技术与艺术有着天壤之别,说得更白一点,就是许多人倾慕职称壶,是因为紫砂职称已经被异化为一张价格标签,用这样一个观念来收藏紫砂壶,确实是一种误区。
 
  ——张明强
 
  东莞市场生态复杂 也有货不对板
 
  记者:最近您到东莞走访,对东莞的紫砂市场怎么看?
 
  张明强:东莞紫砂市场庞大,也很活跃。我曾走访过广州、深圳等多地的市场,结果发现东莞紫砂专营店数量绝不亚于广深两地。但是,东莞紫砂市场生态却很复杂,前段时间我走访了万江石美、汽车总站等地的茶叶市场,结果发现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诸多问题。在石美茶叶市场,有一家名为“陶X X”的紫砂壶店。老板说自己是宜兴丁山人,但竟然听不懂我讲的丁山话。丁山镇是宜兴紫砂壶的主要产区,有这张标签,自然就意味着正宗。
 
  同在这家店,有一把标价30多万的镇店之宝,作者姓范,是当今中青辈紫砂从业者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泥料、做工还是壶底的落款,都货不对板。紫砂界代工、造假、仿冒等现象严重,没有一定的功力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记者:这两年,很多宜兴紫砂大师来东莞交流并受到追捧。什么样的壶具有收藏潜力?可否为东莞壶友们支个招?
 
  张明强:之前在跟很多东莞壶友交流中,他们第一句就是问:“做壶的什么职称?”其实,收藏紫砂壶并不需要一味地盯着大师高工这个名头。现在紫砂壶收藏圈里,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大家都在收藏紫砂壶底的名字,看重的是壶底下的一方印章。所谓名人名作,紫砂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这些只是一个从业资历的证明,在我看来并不代表艺术水准。紫砂壶追求的是造型艺术的人文精神,其工艺是紫砂的灵魂,材料是它的本质,大家现在都纠结在紫砂壶的手工上,过分追求所谓作者的职称以及纯手工、半手工,其实意义不大。好的紫砂壶,应该就是原料的纯正、工艺的精湛、造型的端庄、内敛的气质,说到底,就是艺人的创作态度,把壶当成艺术创作才能出效果,否则,就只是茶器而已。
 
  所以,我提倡,收藏紫砂壶“不唯名,只唯艺”,如果说一把紫砂壶的造型生动,能激起收藏欲望,即使不是出自名人,甚至是一个没有任何职称的人,也可以收藏。我一直与紫砂爱好者讲,先培养自己对紫砂壶工艺、原料的认识,到博物馆看实物,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东莞拥有很多博物馆,这给东莞人提供了优质的条件。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这样,才能收藏到心仪的紫砂壶。
 
  拍卖会上都有“托儿”民间投资风险大
 
  记者:东莞民间资本活跃,除了爱茶者用紫砂器外,很多藏家以及投资者也青睐紫砂。对于东莞的民间投资,您有何建议?
 
  张明强:整个紫砂收藏行情确实存在泡沫,东莞也不例外。就我所知,东莞现在很多壶友手上有许多紫砂壶,但并不是每件都值钱,有的还是10年前的价格。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工艺品的紫砂壶不能成为投资品,更不能与金融搭上关系,紫砂壶99%都不会成为艺术品,工艺品的紫砂壶可以大量生产,少量艺术品的紫砂壶是创作出来的。现在,大量的工艺品紫砂壶进入收藏领域,被一些人当成艺术品收藏;其次,现在有人在试水紫砂信托,这更是一种危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我认为这是一种对紫砂事业的透支行为,有人在炒作紫砂职称、紫砂原料、紫砂工艺,唯独没有人敢去炒作紫砂艺术这个概念,为什么?就是因为紫砂艺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更是收藏家难以驾驭的。现在连拍卖公司都在挖掘紫砂年轻作者,一些年轻的紫砂作者在拍卖会上通过“托儿”来提高自己作品的价位,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东莞的藏家们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对着作者职称买壶,十有八九上当
 
  记者:时下电商发展很快,紫砂壶网购也很活跃,不少东莞壶友都选择网上购买,您怎么看?
 
  张明强:东莞各大茶城几乎都有紫砂壶店,加上网店,说得夸张一点,紫砂壶商铺比米店还多。我不主张在网上买壶,也不主张在茶博会展销会上买壶。网上购买紫砂壶风险很大,因为你缺少鉴别渠道,对紫砂壶如果不是了解很深,往往99%上当,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因为紫砂壶从日用品、工艺品再到艺术品,价位相距很大,一不小心,就花了工艺品的钱买来了日用品的壶,买艺术品的价格买回了工艺品的壶。如果你对着作者的职称买壶,十有八九会上当受骗。
 
  还有各种茶文化展销会博览会,就我所知,东莞的会展中心,每个季度都会有一场。各个镇街也都会不时举办。有一次,一位东莞的壶友找到我鉴别,他在展会上花2万多买了一把某某名家的壶,刚好这个名家跟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所以此壶一看就是赝品。据我所知,这位名家自己做的壶都会做标记。宜兴有一支专业参展的紫砂水军,长年累月在全国各地的紫砂展会上设展卖壶,这些人当中有的缺乏商业底线、赝品伪作泛滥、质次价高。现在人们非常注意紫砂壶所附带的证书,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一张没有任何意义的“纸”。现在真壶假纸、假壶真纸、假壶假纸太多了,所以,东莞壶友们逛展,一定要当心!(记者 唐波 梁清)(来源:南方网)
上一篇:2014年东莞警方侦破毒品案1500多宗
下一篇:2014年东莞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降4.7%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