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说城市道产业,别让东莞再尴尬了》

  《说城市道产业,别让东莞再尴尬了》
 
  上月,消息传出,东莞正式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这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和讨论。
 
  《说城市道产业,别让东莞再尴尬了》——东莞市现代基础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旭更是给发来了7000字建言,关注东莞城镇化发展。
 
  其实,早在1984年,东莞就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开始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鼓舞下,东莞更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10年先行,1993年10月,东莞的城市化发展更吸引了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派出工作组到莞调研。
 
  20年后的今天,东莞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东莞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次,东莞又该如何先行先试,为全国再闯新路径?
 
  本报特邀请国家、省、市各方新型城镇化领域研究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民间智囊“汇聚一堂”,头脑风暴建言献策。
 
  东莞市现代基础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旭给本报发来7000字建言,关注东莞城镇化发展
 
  说城市道产业,别让东莞再尴尬了
 
  20年走出中国特色农村城市化之路
 
  30年,先行先试,东莞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之路。对此,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立平的记忆依然清晰。
 
  回望过去,早在1984年9月,当全国农村的政策和发展还处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阶段,东莞已经提出 “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开始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之后,东莞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到2000年,东莞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探索,更引起中央的关注。
 
  1993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到东莞调研,考察东莞的城乡建设,认为“东莞正在经历着从农村走向现代化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调查组的调查报告《东莞之路》充分肯定,“东莞为我们加快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东莞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东莞在城市化过程中,是使农民富起来,使农村变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主义城市。
 
  “东莞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路径,避免了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存在的‘城市病’。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大胆探索,其成功经验‘提供了我国城市化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模式’。”陈立平曾撰文如此总结道。
 
  7000字建言关注东莞新型城镇化
 
  20年后的今天,东莞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在城镇化道路上,先行一步的东莞又将如何继续前行?
 
  这一议题,引起了民间组织东莞市现代基础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许旭的关注。
 
  许旭,也曾为媒体专栏作家,一直密切关注着东莞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融合问题。前不久,他曾到东莞镇上调研,一位镇里的接待人员向他吐苦水:过去星星点火的产业发展,带来了东莞的城镇规划布局的分散。现在,要发展高端产业,一方面没有了集中的土地,另一方面城镇的布局规划也与之难相适应,高端人才也不愿前来。
 
  怎么办?“东莞曾经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产业再次出发的瓶颈。”许旭如是观察。
 
  昨日,看到本报的“两会聚热点”活动启动,他特别发来了早前曾思考的7000字长论《说城市道产业,别让东莞再尴尬了》,建言东莞城镇化发展新思考。
 
  许旭在建言中,从城市建设从被动性、偶然性转变为主动性、超前规划性;避免基础设施的瓶颈;改造原有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化专业产业园区;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与广深接轨融合;城市建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等六方面给出建议。
 
  入围试点将为莞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昨日,记者特邀请国家、省、市各方新型城镇化领域研究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民间智囊“汇聚一堂”,头脑风暴建言献策。
 
  陈立平的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东莞办事处秘书长李宗洋的遥相呼应。
 
  “30年的改革开放,东莞的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为全国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李宗洋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先天优势,东莞入选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将为全国在就地城镇化路径探索中再创新路径。
 
  未来,东莞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李宗洋说,东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已经成为了他们研究会的重点研究选题。随着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制度红利在今年的不断释放,东莞的2015将更加精彩。
 
  而其中,要走好这盘棋,李宗洋认为,干部考核机制的变革将成为最大难题。这一切,还需要中央的政策指引,但东莞在镇一级先行先试仍存空间。
 
  市长经济顾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则认为,做好人的城镇化,逐步放开在莞有一定年限的新莞人入户东莞,将助力东莞新型城镇化发展和转型升级。
 
  李宗洋VS林 江
 
  到底要不要设立新型城镇化办公室
 
  正方:李宗洋
 
  可以考虑成立新型城镇化办公室
 
  未来东莞是否可以考虑成立新型城镇化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将在东莞市范围内的统筹招商引资,行政大部制改革等也都可以以它们为指导。
 
  而且,全国60多个试点城市的经验也可以成为互补。未来,能否形成一个讨论机制,东莞开启第一届新型城镇化讨论会议等。
 
  反方:林江
 
  不赞成设新型城镇化试点办公室
 
  设立新型城镇化办公室,我认为没有必要。如果每个项目都成立办公室,那需要多少办公室?其实在现有的基础上,已经可以将这个事情办好。能够简化程序,最好简化。再成立一个办公室,就违背了简化程序的初衷。
 
  单纯依靠政府的建设资金是不足的,城市功能再造是有效的方法,改变原来城市建设围着厂商转的被动和偶然的状态,主动出击,合理规划。比如把周边分散布局的城镇发展成为卫星城。城镇应与大城区形成线型的布局,卫星城内业要规划好工业区与生活区。东莞现在的状态应该在升级转型时加以规划改变。
 
  ——许旭建言,城镇化建设再造要如何谋划
 
  东莞城市的定位难以超越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承接广深产业外溢是较为稳妥的方法,也是我们成功的经验。
 
  与广深接轨其实也是要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其他更高梯度城市的产业外溢都可以承接,也就是说广深为本,不限于广深,这样的发展思路体现的是东莞开放性、海南百川、务实的独特城市文化。
 
  ——许旭建言,东莞城镇化建设应注重与广深接轨融合
 
  焦点关注
 
  转移成本每人10万或更多,谁来负担?
 
  探索发行城投债或能成为一个方向
 
  记者:人的城镇化需要逐步放开户籍限制,难的却是高昂的转移成本负担怎么解决?
 
  李宗洋:从前段的研究情况来看,全国而言,一个农民工变成一个能够享受均等健全的社会福利待遇的城市化人口,转移成本大约需要10万元。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这一成本可能还要更高。
 
  但这个成本从哪里来,这个是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政府要有决心,改革的经济成本谁来担负?
 
  试点城市的一个任务就是,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未来,各级财政转移支付或许会有倾斜,国家统筹可成为转移成本来源之一。同时,试点城市带来的政策红利等也将有利于东莞对大企业的招商引资等,节省下来的费用也可成为支付成本来源之一。
 
  国家在未来也有可能调整下放东莞的一些财税权。比如,很多城市都在做金融方面的城投债等,即发行城市投资债券,这也可以成为探索的一个方向。
 
  算好成本支出与收益回报这笔大账
 
  王辉耀:东莞要考虑转移成本的负担,同时也要看到转移后这些人将带来的价值。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近来缺工明显。因为务工人员难有归属感,他们很多打了几年工成为熟手后就离开了,东莞一直在为他人培训技工。
 
  如果能通过人口政策调整,把东莞真正需要的这些人留在东莞,东莞缺工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时也为城市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成本,城市的整体水平也提升了。
 
  这些人留在东莞,也将拉动城市内需和消费,对东莞的房地产和产业也将带来好处。他们可能把将在老家买房的钱拿来在东莞买房了。所以,在考虑转移成本的同时,东莞要算好成本支出与回报收益平衡这笔账。(来源:东莞时报)
上一篇:东莞将迎哪些机遇和挑战?头脑风暴建言献策
下一篇:2014年东莞市政协提案数量质量双提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