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区

镇港征地拆迁农民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

  镇港征地拆迁农民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
 
  每当夜暮降临,在镇港失地农民安置区西大坦新区的广场上,便出现乐声悠扬,人头攒动景象,近百位社区居民随着优美的乐声,变换着舞姿,享受舞蹈带来的愉悦。
 
  在都市人看来,这种社交娱乐活动是再平常不过,但对于熟知西大坦新区形成过程的人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些随着音乐舞蹈的社区居民不久前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配合政府产业发展大局,他们交出世代耕种的土地,在短短几年内,“洗脚上田”成为市民,从“村民”到“市民”的生活来得有些仓促,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脚步,渐渐完成了农民到市民蜕变,生活方式在不经意间改变。
 
  记者获悉,镇港1万多名征地拆迁农民安置工作已接近尾声。这项工作不仅仅改变了9个村村民的命运,也为镇港腾出了发展产业项目落地的宝贵空间,这项事业必将成为镇港发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
 
  统筹用地完成九成六
 
  为配合虎门港开发建设,虎门港沙田港区需统筹用地40477亩,此前因镇港体制相对分离,导致征地拆迁工作行动缓慢,自镇港统筹后,突破了各自为政的弊端,征地拆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数据显示,目前,镇港累计拆3906户,完成率95%,累计统筹土地38875亩,完成率96%,累计签订拆迁补偿合同4108户,完成率96%,为妥善安置9个村1万多名需要搬迁的群众,镇港规划建设了立沙花园、福禄沙新区、西大坦新区和穗丰年新区,在安置区陆续建成后,上万名村民顺利分到新房,随着安置区建设进度逐步实现了洗脚上田。
 
  四大安置区中,立沙花园是镇港规模最大的安置区,主要是配合虎门港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和泥洲岛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用于安置岛内中围、和安、大流、泥洲四村共1.05万名拆迁村民。
 
  立沙花园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8年6月动工,建设16层公寓楼16栋,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提供安置房1024套,于2010年初交付村民抽签,近800户村民入住。二期工程建设16层公寓楼12栋,提供安置房768套,于2013年11月份完工并组织村民抽签分房。三期工程总投资超过8亿元,于2012年年底全面开工,有42栋17层公寓楼,提供安置房3128套,已于2014年11月底完工并交付使用,2080户村民已分房入住。
 
  2009年初,西大坦新区建成首批公寓楼23栋,提供公寓816套,同年12月1日,西大坦新区举行隆重的入伙仪式。翩翩起舞的人群中,不少人就是在2009年初入伙的村民。
 
  帮助农民实现再就业
 
  失地农民住房问题解决外,使其获得稳定收入也是一道难题。镇港在安置工作,注意帮扶村民再就业,帮助村民更快地适应新生活。
 
  据介绍,搬迁居民普遍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劳动技能、缺少收入来源,为了让村民安居乐业,镇港相关部门采取了系列帮扶措施。
 
  为此,人力资源部门多次到各村摸底调查,开展走访,动员企业到各安置区举办专场招聘会,设立“村民车间”,专门招聘搬迁居民。相关部门还举办了电工、叉车、家政、月嫂等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帮助。30岁以上户籍居民到企业就业,工资如果达不到一定标准的,由政府补齐差额。
 
  除了经济上的扶持、就业上的帮助,镇港还对老人融入社区做了安排。其中,一项社工推动的项目取得不错的效果。2012年初,东莞公益创投活动“期颐偕老——搬迁老人融入社区”项目在立沙花园实施。
 
  3名来自东莞正阳社工机构的社工入驻立沙花园,帮助首批搬迁的700多位老人融入新社区。社工开展了环境适应、心理健康、休闲康乐、老人社交、社工+义工联动等一系列活动,举办了长者生日会、老人棋类大赛、厨艺展示、游园活动,成立了粤剧小组、歌唱小组、手工小组等,让老人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和小组。
 
  生活观念在不断更新
 
  51岁的叶银笑是中围村民,在她珍藏多年的相册里,有一张拍摄于11年前的照片。照片中,小孩正在岛上的老宅玩耍,蕉叶掩映下,低矮的围墙,简陋的大门,正是典型的农家小院。
 
  如今,叶银笑住在90平方米干净整洁的公寓房中。握惯了船桨、拿惯了割蕉刀的手,如今拿起了笤帚和拖把。搬迁后,叶银笑成了小区一名清洁工,每天都要把两栋楼打扫一遍。虽然比种香蕉收入少,但每周也可休息一天,生活有了规律。她的丈夫在附近一家工厂的“村民车间”工作,夫妻俩在40多岁时,双双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型。
 
  身份的改变,也带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在“90后”和安村女孩阿琪记忆中,每次台风到来前,村干部会挨家挨户通知村民防台风。在沙田镇上读初中的三年里,每周她都要骑单车从家到学校往返十几公里,还要坐轮渡过东江南支流。
 
  遇上台风和下雨,她总是提心吊胆。搬迁到立沙花园后,她再不需要担心台风吹坏房子。阿琪的弟弟如今也读初中,每天都轻松地骑自行车回家,再不需要像姐姐一样每周跨江奔波。
 
  从过去居住的瓦房、平房搬进如今的现代化公寓,搬迁居民过上全新的城市生活,也正在一点点地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蜕变。
 
  西大坦新围小组村民何阿姨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搬迁的时候,大家零散地住在村庄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晚上除了看电视,就没有其他文化活动。
 
  不过,村民搬迁后,她们通过广场舞为纽带,在享受休闲活动的同时,也重拾昔日的邻里之间的亲近感。
 
  在立沙花园三期的中心广场上,每晚有数百位社区居民起舞,55岁的泥洲村泥尾小组居民红姨就是其中一员,红姨说,过去在岛上种甘蔗,住着砖瓦房,出门两脚泥,真不敢想会过上这种白天歌唱、晚上跳舞的城市人生活。(来源:南方网)
上一篇:朱国和:盘活土地要抓早抓实抓效益
下一篇:镇港将对立沙岛实施封闭式管理进入岛区须持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