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中轴线”有着怎样思考与期待?
打造“创新中轴线”有着怎样思考与期待?
寻找城市“创新中轴线”的核心,在于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向东莞集聚。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东莞“创新中轴线”首选,贯穿于松山湖与生态园之间的新城路—生态园大道如今的创新基础如何?身处其中的不同人群对于打造这么一条“创新中轴线”又有着怎样的思考与期待?
为解开这一系列的未知数,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沿着这条创新轴线一路走访,先后抽样采访多名企业家、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基层员工、高校教授等不同人群代表。
1
创新要素集聚成本比深圳高
开车从龙大高速大岭山出口下来,越过一条横跨107国道的跨线桥,便踏上了松山湖新城路的最南端。从这里出发,往南驱车20分钟是深圳的光明新区;往北延伸26公里的另一头,则是半年前刚刚与松山湖统筹发展的生态园。
华为终端总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创新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总部一号、北大光电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留学人员创业园、宇龙研发总部、华为机器、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华中科大制造工程研究院、易事特、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
作为松山湖的主干道之一,新城路两旁几乎聚集了松山湖所有的创新要素,从道路南端的华为终端总部开着车一路向北,短短不到10公里的行程,就可以发现不少知名企业总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新型研发平台、产业平台。
沿路很多地方,一栋栋各类现代化写字楼与厂房还在热火朝天地赶工中。与众多钢筋水泥相呼应的是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一抹绿色。
美籍华人沙琪成为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已接近两个年头。喜欢跑步的他,几乎每天清晨都会沿着新城路慢跑上10公里,在运动中享受沿途的美景。
沙琪曾在美国和台湾有着20多年的创业经历。刚到松山湖时,他着实被这里所提供的优越创业环境震惊了:企业所在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内有崭新的写字楼,创新企业一入驻就可享受一定期限的减免租金优惠,周边还配套有便利的生活起居场所。
“即便在美国硅谷等地,这样好的创业环境也并不多见,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在自家的车库里开始第一次创业。”沙琪说,从创业的角度看,以总部一号周边为代表的松山湖部分区域,已经具备很好的硬件基础,但与硅谷等创新标杆地区比起来,现在园区的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人气也不够。
在他看来,在松山湖建设“创新中轴线”对于聚集更多创新要素会有益,也能够为他所从事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产业链空间拓展的可能。
相比之下,李群自动化总经理石金博更为关注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问题。数年前,刚刚博士毕业不久的石金博,跟随恩师、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的国际创新团队来到松山湖。
几年时间,凭借在自主研发创新领域上的优势,李群自动化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微企业成长为国产高端机器人的明星企业。
但令石金博苦恼的是,他们外出招聘时,不少创新人才一听说企业在东莞便不愿意来。同样的岗位,企业至少要比在深圳的同行提供多出10%的薪水,才能招聘来同样的人才。
2
人才成长缺乏创新生态支撑
李群自动化的境遇在东莞并非孤例。在倡导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旋律下,过去这几年,在制造业用工荒不断蔓延的同时,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迎来井喷期。但一名招聘机构人士坦言,产业结构特点使然,加之广深两大城市对于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虹吸效应,让处于转型期过程的东莞一直面临着人才瓶颈。
其实,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上,东莞并非没有基础。
就在新城路生态园大道的边上,便聚集着大大小小2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按照东莞科技局的说法,这些机构已经为东莞引进和孵化了华云科技有限公司等140多家企业,并建立了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等,引进的研发人才数以千计。
王君华所在的东莞市升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东莞引进和孵化的众多科技型企业之一。凭借华南理工大学在机器人运动控制和视觉系统领域的创新优势,升力智能早在2009年便在松山湖创办。
作为公司总经理,王君华发现,和国内很多依托高校技术团队创新创业的企业面临的共同情况是,企业的技术团队往往缺乏对市场的敬畏,难以深入市场去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设计产品,结果往往导致研发出来的产品无法匹配客户的需求,在创业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
也就是说,以创新人才为代表的创新要素聚集并非万能钥匙,在成为创新人才聚宝盆的同时,“创新中轴线”还需要为创新提供便于走向商业化、产业化的环境氛围。
王君华认为,东莞打造“创新中轴线”为代表的创新聚集区是十分迫切的,在实践操作中,眼下紧缺的不仅仅是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要孕育人才不断成长的土壤,通过“创新中轴线”打造空间载体,让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在市场、产品、营销、管理、培训、融资、技术等领域得到更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持,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留住人才,聚集人才。
3
周边综合配套仍不够完善
不同于升力智能这类初创型企业,一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大企业更为关注“创新中轴线”的建设是否能够为它们所在的区域带来更为完善的配套。
罗伟强(化名)是深圳一家大型精密设备制造企业在东莞的负责人之一。据他透露,最近,企业正计划在生态园争取一块800亩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生态工业园。
截至目前,生态园仅有3家企业投产,除了道路交通便利等基础设施外,园区在衣食住行等领域的配套仍很薄弱,这让企业担心将生产环节大举搬迁过去生态园后,会否出现大量人员流失的危机。
罗伟强希望,连接松山湖和生态园的创新大道能够尽快建起来,如此一来,生态园的人气就会跟着旺起来,发展也会驶入快车道。
作为东莞所引进的创新领军人才,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教授则认为,东莞打造“创新中轴线”很重要,按照这一理念,东莞可以学习深南大道的方式,用一条创新大道把松山湖与生态园贯穿,让两大园区之间的沟通更为方便,也为周围镇街创造更多创新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东莞的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动力,需要有创新空间载体来满足类似前述企业的进驻需求,建设创新大道可以满足这一点。
张国军指出,现在,新城路—生态园大道周边缺乏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然而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于此,必须要有综合配套。在这方面,东莞可以向深圳学习,把高科技产业和生活配套结合起来。
“打造‘创新中轴线’不仅要学硬件,更加要学软件。”张国军进一步分析称,深圳对研发的支持、产业孵化的支持、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都很有力度和决心。这一方面需要东莞市甚至省里面大力支持。
张国军同时强调,东莞建设“创新中轴线”,不要把预期目标只局限于能够产出多少大公司、大产业、产出多大的产值。关键还在于创新氛围的打造,让全世界觉得搞创新产业就来东莞。从创新空间来讲,东莞只要借力“创新中轴线”的建设把城市创新名片给打造起来了,未来的创新潜力不见得比深圳小。
从地理中轴线到区域创新长廊
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东莞创新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在哪里?
回顾30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东莞从镇域经济带动发展模式正走向区域统筹发展的新路,并不断进行新的整合重构,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东莞提出“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在此背景下,规划领域专家提出打造“松山湖—生态园创新走廊”的构想,在促进两园统筹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心组团功能、完善中心组团格局。
在专家们的设想里,这条“创新走廊”将如深南大道之于深圳、天府大道之于成都、黄浦江之于上海一样,成为支撑东莞创新发展的轴线,通过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吸引高端技术集聚,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东莞参与区域竞争、融入珠三角都市圈的战略平台。
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版图上看,从松山湖新城路由南至北到生态园大道总共有26公里,这里正处于东莞版图的中心位置。这条南北大道南部通过龙大高速直通深圳大沙河创新集中区,北部去广州的知识城、科学城(广州创新制造核心区)非常方便,中间通过多条东西大动脉与东莞各片区保持着便利的联系。
“如果东莞把这一块打造起来,相当于把整个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真正连接起来,与珠三角西岸的装备制造业呼应起来。”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说,以穗莞深港为代表的珠江口东岸要建立起广深港创新走廊,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替代以往依靠人口红利换来的加工贸易。
在东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松山湖和生态园两个园区与中心城区共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心组团位置。在强心战略下,中心组团使命是区域综合服务和创新中心。而在这其中,松山湖(生态园)更多承担的是把制造业往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微笑曲线前端引导,即发挥创新中心的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说,这条26公里的创新走廊是实现东莞东部崛起最好的地方,是东莞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平台,因为它串联了8个镇街,形成了合力,并可通过长安和虎门这个出口去参加珠江口的竞争。如此一来,这条走廊将进一步推动园镇协调发展,成为扩大松山湖(生态园)溢出效应的触媒。加快松山湖与生态园的统筹融合发展,实现东莞市委提出要着力打造松山湖创新发展引擎、生态园绿色发展引擎的目标。
朱荣远认为,珠三角的创新依靠深圳和东莞的融合,产生的力量会非常强。因为深圳的创新制度氛围和东莞的产业基础以及深圳的大学城、光明新区等创新资源都集中在这一带,像人体血管一样实现对接。
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路径
李立勋说,就东莞各个区域来看,松山湖的创新基础是最好的,目前在东莞已难以找到像松山湖这样既有湖光山色的优美风景,又聚集大量新型研发机构,既有华为等龙头企业,又有一定现代服务业基础,而且尚有一定规模连片土地的地方。特别是生态园,目前尚有大量文章可做。这些创新基础,让新城大道—生态园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截至目前,松山湖(生态园)已引进培育8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包括3家上市企业和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建成17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与此同时,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东莞创新中心等20家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方面,松山湖先后建立松湖华科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科创新广场、龙怡智谷创新园、蜂巢咖啡等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其中包括松湖华科、中科云智、留学人员创业园3家国家级孵化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孵化器1家市级孵化器,初步形成“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产业生成体系,为处于前孵化器期、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各阶段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优质载体服务。
李立勋说,当这条创新中轴线搭建起来后,随着广深港创新走廊的外溢和带动,东莞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将不再更多停留在口头上,经济增长模式将彻底改头换面。依靠这条中轴线不断聚集创新要素,溢出创新红利,东莞才能在广深港这条创新走廊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东莞必须去做,也是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
规划建设注重空间引导
在规划专家们看来,打造创新走廊更多是一个地区概念,并不是只是把所有的创新资源扎堆在这条路两侧,而是以松山湖—生态园为核心地区。事实上,世界上很多著名创新区也并非有提前的规划。如美国的128公路,也是因为聚集的高校、企业比较多,才提炼出的。但专家们认为,系统性的提前规划一定是有益无害的。
“很多事情想清楚了再去做,可以让园区创新发展避免走很多弯路。”李立勋说,打造创新走廊,关键不在于要投入多少人财物把这条路如何开发起来,而是应更多以这条轴线为空间引导,把松山湖和生态园甚至周边几个镇的资源串联起来统筹考虑,实现创新发展的联动。
与此同时,政府要做的是引导工作,重点吸引某些产业领域、某种创新人才,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优惠,在城市规划上要营造相应的创新环境。
李立勋说,就创新类型来说,以后一定是越来越多样化的。现在来讲,以华为为代表的巨无霸企业是其中一种创新类型,它们本身能够自带创新产业链条,这种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大的空间。另一种是比较常规的创新企业,这些企业就可以安排在类似生产力大厦这样的创新大楼进行孵化,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再给予不同的创新空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朱力认为,创新走廊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概念。从区域层面讲,这条创新走廊能够串联整个珠江口东岸,能够起到提振整个珠三角创新发展的作用;从东莞层面讲,松山湖(生态园)两点连线可以串联带动整个东莞东部区域发展。
朱力说,未来创新走廊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是有限度的介入,做一些具有带动性的样板项目,剩下的交给市场。不必通过大力度投入去改造景观建设,只需通过局部节点的政府项目引导,串起一条线,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盘活东莞经济。
科技型企业家应成培育重点
创新的关键要素还在于人才。与其他创新区域相比,目前东莞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和企业还是稀缺的,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补齐。
目前,松山湖(生态园)已引进一批顶尖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包括14名“千人计划”人才、16个省国际科研创新团队、5个市创新创业团队、30个市创业领军人才,但高端和中等层次人才总量都不足。
李立勋认为,引才并不是要请很多院士,而是需要那些适应东莞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引进这些人才也并不一定要求他们得常住东莞或松山湖,只要能够将创新成果带过来,促进东莞的创新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有效途径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需要解决的短板是,硅谷培养的都是科技型企业家,他们同时具备科学创新能力和企业运营能力。东莞应该鼓励的不是研发,也不是制造,而是将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让创新成果能够真正依靠这些科技型企业家实现商业化,创造利润。(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寻找东莞创新中轴线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