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东莞创新中轴线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解释中轴线
近日,东莞市党政代表团在杭州考察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向东莞的客人推荐了“云栖小镇”。这里为集聚的数百家创新型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构建起以“蓝天—黑土—绿草”为模式的创业创新生态圈。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市长袁宝成与马云共同商议,参照“云栖小镇”模式在东莞建立“智慧小镇”。
可以预见,“智慧小镇”将集聚东莞的创新要素,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城市的发展核心常常是一条纵贯城市的中轴线。
《周礼·考工记》中,纵贯古代都城的“中轴线”跃然纸上。
从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大地湾901号房址,到明清朝北京的紫禁城,再到今天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的深南大道,无不带有“中轴线”的深深印记。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中轴线”之于城市的意义,早已超过传统物理空间的概念,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美学的应用,更体现在时代赋予其在凝聚城市创新要素、引领城市崛起的全新意义上。
翻开东莞地图,大家会发现,在这座有着全省城市中最高公路密度的国际制造名城上,人们能够轻易指认出107国道、东莞大道、广深高速等耳熟能详的城市主干道所在,却难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中轴线”。
在创新驱动已然成为时代旋律的今天,“世界工厂”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找到未来发展的“中轴线”。
A
创新驱动呼唤新轴线
“无论是美国128公路、硅谷,还是中关村和深南大道,都是自然集聚形成的创新轴线。东莞应当借鉴其发展经验和教训,从区域科学发展、协调分工的高度,高水平高起点地规划东莞自己的创新轴线,以尽快赶上先行者的步伐。”
37年前,东莞还是惠阳地区的一个农业县。因为靠近香港,东莞每年都有草制品、烟花爆竹、蔬菜水果出口,1978年外贸出口额为3938万美元。
也正是在这一年,广东第一家农村“三来一补”企业落户虎门。仅仅6年时间,东莞生产总值、外贸出口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78年的2.6倍、3.3倍和4.4倍。依靠“三来一补”发展的东莞走上了快速工业化道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
2008年金融危机给了东莞当头棒喝。袁宝成说:“一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发展红利就会逐步消减甚至消失,面临着掉入陷阱的危险,城市发展有可能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认为,沿珠江、广深高速和107国道的地区是东莞的传统发展带,即便到今天也在依托惯性和诸如轨道项目、沿江高速等新能量的注入而保持相应的发展势头。在这一过程中,土地红利、人口红利的要素驱动是关键。但到今天,这些红利基本消耗殆尽。
东莞发展的新红利在哪?答案是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核心。
今年4月,省委书记胡春华赴东莞督促检查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时强调,东莞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推动东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东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的目标。
环顾世界,创新走在前列的国家、地区和城市往往有着一条创新轴线区域。在美国,有128公路高技术区和硅谷;在北京,有“电子一条街”发展起来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深圳,有企业总部和科技园区云集的深南大道。
东莞需要这样的轴线吗?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说,东莞的创新驱动不在于现在有多少创新基础,而是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创新做得好,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好。创新做得不好,哪怕曾经的先进地区也很快会被别人抛在脑后,“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东莞的必然选择。”
他认为,无论是美国128公路、硅谷,还是中关村和深南大道,都是自然集聚形成的创新轴线。东莞应当借鉴其发展经验和教训,从区域科学发展、协调分工的高度,高水平高起点地规划东莞自己的创新轴线,以尽快赶上先行者的步伐。
今天的珠江口东岸,穗莞深发展轴线已经不再仅仅集中于沿前述公路的传统发展带。从深港创新圈向北到光明新区,再经东莞直抵广州科学城、知识城一带,几乎所有的大学城、创新研究项目都在向这个新轴线区域布局聚拢。
那么在东莞境内,这条创新轴线应当在哪?
B
26公里创新中轴线初显
松山湖(生态园)总规划控制面积达103平方公里,这里既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14年,这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75亿元,同比增长16.2%,成为东莞8个经济总量超200亿元镇街(园区)之一。
东莞拥有全省密度最高的公路网,每百平方公里超过200公里。外界最熟悉的包括东莞大道、莞太路、松山湖大道和广深高速等。遗憾的是,它们两侧无论是创新要素集聚现状还是发展空间潜力,都难以承载东莞创新轴线的重任。
鲜有人关注的是,在东莞地图中央,有这样一条道路——自松山湖新城路由南至北到生态园大道的26公里大道。2014年12月29日,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松山湖、生态园统筹发展,让这条26公里大道的价值进一步体现。
华为终端总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创新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北大光电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留学人员创业园、宇龙研发总部、华为机器、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华中科大制造工程研究院、易事特、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在松山湖,新城路两旁几乎聚集了园区现有全部的创新要素。更为可贵的是,水泥森林中还有大片的自然绿色,山水相依。继续向北走,越过一条弧形拱桥不远,就进入生态园大道地界。
河堤旁,一大块绿地组成的“东莞生态园”几个字尤为醒目。与新城路相比,这里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没有高密度的工程项目建设,道路两旁仍保留着田园风光。对于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红线的东莞而言,这样的地方已不多见。
官方资料显示,松山湖(生态园)总规划控制面积达103平方公里,这里既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14年,这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75亿元,同比增长16.2%,成为东莞8个经济总量超200亿元镇街(园区)之一。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园区税收总收入、进出口总额,都实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速。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华为机器、华为终端总部、中集集团、新能源、宇龙通讯、生益科技、易事特、普联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以及700余家发展潜力大、后劲足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4家。这里有65.7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400家。这里有20家新型研发机构,与珠三角10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这里还为更多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入驻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李立勋认为,东莞目前有三个创新驱动的区域。一是中心城区,这里集聚了金融、信息、管理以及生活服务要素;二是沿海片区,将“东莞制造”向微笑曲线的市场营销端引导;三是松山湖(生态园),这里自成立之日起便引导着“东莞制造”迈向微笑曲线的研发设计创意端转型进发。而这也正是“东莞制造”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松山湖(生态园)具备成为东莞创新轴线的创新要素,从地理上来说又刚好处于东莞中轴线位置。”李立勋说,松山湖(生态园)既有湖光山色优美风景,又聚集大量新型研发机构,既有华为等龙头企业,又有一定现代服务业基础,而且尚有一定规模连片土地的地方,这是东莞其他任何镇街都不具备的优势。无论是创新氛围还是创新空间,这里都具备全市最强的吸引力。
在他看来,这条26公里长的公路在东莞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定位有呼之欲出之势。
C
打造珠江口东岸“创新走廊”
“东莞创新中轴线”既是中心组团南北向的核心轴线,又是各组团创新要素交流的枢纽,更是推动周边镇街发展并辐射全市的“走廊”。如果将比例尺再缩小一些,这条“创新中轴线”延长线南连深圳大沙河创新走廊,北接广州增城山水新城,如同输送三座城市创新资源的大动脉。
在2015年召开的东莞市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提出,东莞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他说,东莞要着力打造五大发展引擎。
其中,大学创新城创新发展引擎、生态产业园绿色发展引擎正位于这条“创新中轴线”上。
两年前的东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松山湖已被列为全市三大“增长极”之一。
松山湖(生态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殷焕明说,“引擎”就要集聚资源,为东莞发展提供动力,“增长极”意味着园区自己也要发展,要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中轴线”的意义毋庸置疑。
如果将地图比例尺缩小来看,“创新中轴线”意义并不局限在这26公里上。
这条中轴线位于东莞“一中心四组团”的中心位置。它的东西两侧各有东南组团—东北组团和西南组团—西北组团共两条南北向轴线。东北组团分别往西北组团、西南组团的两条东西向轴线与“东莞创新中轴线”相交。
这意味着,“东莞创新中轴线”既是中心组团南北向的核心轴线,又是各组团创新要素交流的枢纽,更是推动周边镇街发展并辐射全市的“走廊”。
如果将比例尺再缩小一些,这条“创新中轴线”延长线南连深圳大沙河创新走廊,北接广州增城山水新城,如同输送三座城市创新资源的大动脉。
由此可见,“中轴线”这种基于地理上的描述,已经无法概括其对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影响,这里具备成为“东莞创新走廊”的潜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朱力说,“创新走廊”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概念。“东莞创新走廊”能够串联起整个珠江口东岸,起到提振整个珠三角创新发展的作用。从东莞层面讲,这条“走廊”可以串联带动整个东莞东部区域发展。因此这条创新走廊的意义不是局限在松山湖(生态园)层面,更应当上升到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层面来考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王泽坚也认为,从深圳高新区到大沙河、东莞松山湖,这个地带能形成珠江口东岸的区域级创新走廊。
从“东莞创新中轴线”到“珠江口东岸区域级创新走廊”,这不仅是松山湖(生态园)的战略定位的“三级跳”,更是打破领域、区域的界限,构建庞大的协同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整合,以更广阔视野推进东莞创新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必然路径。
打造区域级创新走廊,实质性反映的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命题。区域创新体系,指的是一个区域内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
当前,中国正迎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创新创业的热潮,以创客为代表的创业群体正在给创新空间的规划提出全新命题。
在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时代,东莞“创新中轴线”的崛起,意味着需要进行一些小单元的创新空间规划,即在1平方公里范围内,让创客等个体创新在里面工作和生活都基本上能够满足。如此一来,创新的密度才会提高,创新的人气才能旺盛,创新的红利才能最大限度外溢出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带动整座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首届塘厦工业游“深圳客”报名火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