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先锋村投巨款建钢制渔船以续求海上更好生活

  先锋村投巨款建钢制渔船以续求海上更好生活
 
  今年前后,以木质渔船为主的沙田镇先锋村,其数十条渔船到了国家规定的最长使用年限,将要面临拆解的命运。在这个特殊时间点,先锋村的渔民需做出选择:是建造新船继续海洋生活,还是渔船报废后上岸。
 
  先锋村是东莞市仅有的几条仍在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村之一,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织网补网甚至一块出海,作为一条具有典型特点的渔村,让其与别的村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今,借着政府出台政策对渔民贷款改造渔船实施财政贴息这一利好,先锋村不少老渔民投入巨款,建造钢制渔船,以续求在海上谋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面对未知的海洋生活,更多人选择留在岸上,寻找新的谋生方式,经历数代人的渔业生活后,先锋村的渔民后代们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海上谋生已不是唯一出路,选择留在岸上谋生的人正在逐渐适应告别海洋的生活。
 
  A 海上谋生是勇敢者的出路
 
  11月1日早上7时,位于先锋村的临时市场,前来购买海货的车辆占满了道路两侧,经过的车辆需要慢慢的从中小心穿过,而在道路的外侧,停泊在港内的各式渔船,似乎在诉说着渔村过去的情景。
 
  “鼎盛的时候,有渔船数百艘,回家停泊期间,一眼望去,颇为壮观。”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56岁的梁东算得上是先锋村的第二代渔民,“90多岁的父辈,从内河小舢板船起步,一生与水打交道,直到身体扛不住海上的风浪,才选择上岸养老”。
 
  如今,整个先锋村的渔船只有100多艘,其中,部分船只已经无法使用,随着这批购自香港的木船使用年限的到期,更多的船只将要报废,如果不选择添置新船,先锋村的渔船将会变得越来越少。
 
  “男人生下来就知道,要向海洋讨生活,除了出海打鱼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有着近40年出海打鱼经验的先锋村渔民梁东说,出海捕捞是属于勇敢者的出路,而先锋村的男丁,几乎都走上了出海打鱼的道路。
 
  梁东出自渔业世家,1978年,今天的先锋村还是新湾人民公社辖下的先锋渔业大队,梁东就开始随长辈们出海捕鱼,当时他只有18岁,谈起当时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读书读完了,又没有其他的技能,就选择与父辈上船,出海打鱼。”梁东说,年轻的时候,胆子大,遇到风浪,也不怎么害怕,自己踏实肯干,很快赢得了船队其他成员的信任。
 
  在他看来,海上打鱼的生活并不是太艰苦,其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来自海上生活的寂寞。梁东说,出海往往是数天,这几天离开海港,船只孤独的漂泊在海上,除了打鱼做些操作外,其余的时间往往很难打发,如果无法忍受这种寂寞,很难在海上坚持。
 
  回忆这么多年的海上生活,在海上的种种困难面前,梁东认为,最大的危险并不是不可预知的天气,而是来自于与其他船只间的纠纷,在茫茫的海上,一旦发生船只的剐碰,或者带到了对方的渔网,有时会出现不和谐的场面,需要特别谨慎。
 
  先锋村第三代渔民、34岁的阿斌则更有体会,这个年轻渔民坦言,因为念书成绩不好,自己十几岁就上船干活,已接近20年,他能清晰的记住从东莞出发,前往珠海、阳江等地的所需时间和航道,以及每次心理牵挂家人的纠结。
 
  “这几年来,在海上打鱼的收获都不错,产量稳定,但是价格有所下降。”阿斌告诉记者,好在柴油价格下降了不少,其从最高峰一吨8000多元,下降到如今只需4000多元一吨,外加政府出台的补政策,渔民的收入还是能够有所保障。
 
  如同梁东和阿斌一样,先锋村的渔民在当前渔业日渐好转的情形下,生活有所改善。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购买的香港木质渔船的使用年限到期,越来越多的渔民需面临再次选择:是一次性花费数百万元建造一条新船,还是将已有的船报废后再也不出海呢?
 
  B 贷款打造钢制捕捞渔船
 
  对于习惯海洋谋生的先锋村村民而言,彻底离开海洋,失去的不仅是延续祖辈生活的路径,而且失去了生活重心。“一些渔民上岸不久,就感觉身体不行,而一旦出海打鱼,则又恢复了原样。”阿斌说,一些将渔船报废的村民,40多岁还愿意在别人船上做工,也许这些人离不开海洋了。
 
  面对高昂的船只建造费用及孤独的海洋捕捞生活,有些渔民选择到岸上谋生,但仍有许多村民,决定再次搏一搏,向银行贷款,建造新型的钢制渔船,而贷款额度则需几百万元,能否收回成本,则需看未来的海上收成。
 
  此次换船,除了对未来渔业发展的信心,还得力于政府出台的信贷政策,政府贴息贷款政策给了渔民信心。
 
  正是基于这一利好政策,梁东成为全市第一个申请贷款并建造钢制捕捞渔船的渔民。
 
  11月2日,在洪梅镇赤滘口河边的一间船厂,记者见到了梁东和他正在建造中的钢质渔船。据梁东介绍,这艘编号为“粤东莞渔92018”的钢制渔船,总长44.9米,型宽8米,型深4.4米,吃水3.4米,最高航速10节(10海里/小时),总吨位398吨。除了可在近海航行,也可在稳性远海航行。目前渔船的主体已基本成型,准备进行设备安装,预计在12月份将会下水试航。
 
  船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厂虽然设在东莞,还从来没有接到过东莞渔民的订单,之前建造的钢质渔船都是珠海、阳江等外地渔民的,梁东的这条渔船是他们首次接到东莞渔民的订单。
 
  梁东的上一艘渔船“粤东莞渔03447”是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从香港买回来的二手木船,船长24.9米,当时属于较大的渔船。梁东每年都会对渔船做一些修补和改善,设备也不断得到更新,2013年初,还装上了广播电视渔船通。然而,毕竟是一条旧船,开了20多年后,这条木船渐渐不堪大用。
 
  2014年,梁东得知东莞市对渔船更新改造贷款实施贴息资助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拆掉手上的旧木船,投资建造钢质渔船。“从去年8月份开始准备申请材料,办理了各项手续后,获得了银行贷款500多万元。今年8月份,钢船在船厂开工建造。”
 
  “钢制渔船抗风浪能力比木船大得多,安全系数更高。木船只有一个船舱,钢船有三个鱼舱,捕鱼能力也强。”梁东对新船充满希望。
 
  目前,根据规划,从2015—2017年,东莞将用3年时间引导全市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实现东莞市渔船转型升级。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持本市渔民、渔业公司、专业合作社通过渔船指标购置、整合进行渔船更新改造,组建渔业船队,做大做强深远海捕捞作业。
 
  据统计,目前已受理本市建造的东莞渔船4艘,已签发渔船建造开工批准函4份,办理外市(阳江市)建造的东莞渔船6艘,已发出检验委托书6份,发放船名号13个。
 
  梁东告诉记者,当前在建的属于先锋村的钢制渔船,已经有4艘。他预计,他的渔船建好后,如果收获不错,会有更多的人投入资金。
 
  C“趁现在还有力气要搏一搏”
 
  梁东的经历是先锋村渔业发展的缩影,他经历了先锋村渔业从集体走向个体,从木船时代进入钢船时代。38年的海上捕捞生涯,并没有消磨其对渔业的信心。此次,贷款打造钢制渔船,是其“再次搏一搏”心态真实写照,因为,在木质船时代,他是个成功的先锋村渔民,钢制船时代他也不想缺席。
 
  1978年,梁东就开始随长辈们出海捕鱼,“那时候的渔船都是集体所有,没有私人的渔船,”踏实肯干的梁东不怕吃苦,敢于拼搏,除了台风和过年,他都生活在船上,漂在海上,渐渐积蓄下一些收入。
 
  梁东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变革,1983年,隶属于集体的渔业大队解散,渔民各自谋生,1987年,他拥有了一艘自己的小渔船。
 
  “从出来打鱼到现在,我已经换了四五艘渔船,早年间,我的渔船很小,抗风能力差,所以只能在珠江口附近作业。后来换了大船,就到阳江、湛江等地出海,每次捕捞所得就在当地靠岸出售。”梁东说。
 
  近年来,近海海洋渔业资源枯竭,油料、人工等捕鱼成本上升,渔业生产面临困境。在这些情况下,梁东依然贷款造新船,他是否担心这些问题?面对记者的疑问,梁东坦言,“打渔虽然是靠天吃饭,但是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去拼一下,去做了就有希望,就可能发达;但如果不去做,就什么都没有。”
 
  “我们家几代人都是渔民,早已习惯了这种出海捕涝的海上生活。我才50多岁,还有力气,还是想去搏一搏,不想这么早就过上在家喝茶的清闲日子。”梁东说,他习惯了奔波、操劳的日子,有事情做的时候,生活才有动力,才感觉日子过得充实。
 
  第三代渔民阿斌则有着另外的计划,他觉得除了渔业外,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中的男人就得再次下海,从事渔业捕捞。
 
  阿斌举例说,几年前,他的弟弟中专毕业,在一家模具厂上班,几个月的学徒工资不到1000千元,工资还不够养活自己,本以为弟弟与渔民生活告别了,但最终还是回到自己船上帮忙。
 
  “先锋村村组经济不发达,村里的土地也不多,如今也是东莞的扶贫村。”阿斌说,如果自己不循着这条既有的道路走下去,其很难想象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
 
  阿斌家也贷款建造钢船,如今,他每日去到位于洪梅镇的船厂,认真的监督造船工人每个步骤,盯着自己渔船的日渐成型,一天来回沙田与洪梅两趟,虽然有些繁琐,但能见到自己的船只快要建好,阿斌仍然感到开心,“自从家里的船报废后,很久没出海了,新船一旦建好,就要出去试试运气,看海上的收成如何?”
 
  在东莞市贷款贴息政策的激励下,先锋渔民掀起了建造新渔船的浪潮。据先锋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村已有20多位渔民提出了淘汰木船、建造钢质渔船的申请,包括梁东的新船在内,有4艘钢制渔船正在建造中,总贷款近2000万元。
 
  D 渔民稀缺用人成本上升
 
  渔业好转以及柴油费用的降低,并不能让先锋村的渔民放下心来,日益高企的人工成本,也让船主感受到了压力。
 
  据先锋村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村里渔船请的工人都不是本地人,他们来自广西、四川等地,都是在船上做了很多年的老手。由于先锋村渔船一年出海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因此部分工人就跑去为阳江、湛江那边的渔船打工了。
 
  该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渔船上工人的工资一般都要达到5000元/月。有的还得加上提成,渔船工人每个月可以拿到近万元。一条中等的渔船除了渔民自家的劳动力外,还需要雇上五六名工人,每个月单付给工人的工资就需要几万元,这让很多渔民难以承受。
 
  招工难的背后还折射出渔民的“后无来者”现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量逐渐增加,很多人都选择在岸上上班,而不愿意从事海上打鱼的辛苦工作。
 
  “虽然岸上的工作工资较低,但出海捕鱼,日日熬风熬浪,比较辛苦,所以有些人都不愿意出海打工了。”先锋村渔民周大叔说,现在村里出海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最年轻的渔民也已经30多岁。
 
  即使是梁东这样的渔民,他也没有让孩子继承他的打渔事业。他认为,不能让孩子吃“海上的苦”。
 
  先锋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先锋村渔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村里的年轻人读完书后,很少到父辈的渔船上去工作,老渔民体力不够,如果雇佣不到人,往往出现“有船无人”的窘境。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渔民将渔船转让出去或者报废,空闲下来的渔民成了新的劳动力,这些曾经的船主成为新的渔船劳动力,不过,随着这批四五十岁渔民的老去,渔民将成为稀缺资源,先锋村的渔业发展如何应对,是摆在渔民们面前一个问题。
 
  梁东驾驶着自家小轿车经过渔港时说,如果不积极转型,也许,东莞再也没有渔村了。
 
  延伸阅读
 
  东莞投1亿元财政贴息资助渔民改造渔船
 
  东莞市去年出台政策,对渔船更新改造贷款实施财政贴息,5年内投入1亿元帮助渔民改造渔船。
 
  据统计,全市现有335艘渔船,主要在虎门镇新湾社区和沙田镇先锋村,全部是木质渔船。据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渔业使用木质渔船从事近海捕捞,不仅生产效益低,而且抗风能力弱、安全系数低。
 
  东莞市按照“政府引导、渔民自愿、银行支持”的原则,通过渔民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贴息补助为辅,银行贷款扶持等途径筹措资金,稳步推进渔船以小改大、以木换钢,推动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加快捕捞渔业转型升级。
 
  《东莞市渔船更新改造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指出,从2015年开始,对2015—2017年申请更新改造的渔船实行5年贴息贷款,第1—3年由财政全额贴息,第4—5年由财政贴息50%、渔民自行承担50%,财政贴息资金由市镇各承担50%,贴息实施时间跨度为8年。
 
  根据规划,从2015—2017年,东莞用3年时间引导全市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实现东莞市渔船转型升级。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持本市渔民、渔业公司、专业合作社通过渔船指标购置、整合进行渔船更新改造,组建渔业船队,做大做强深远海捕捞作业。
 
  据统计,目前已受理本市建造的东莞渔船4艘,已签发渔船建造开工批准函4份,办理外市(阳江市)建造的东莞渔船6艘,已发出检验委托书6份,发放船名号13个。
 
  其中,由沙田渔民梁东贷款500多万元在建的粤东莞渔92018号,是东莞市在建的首艘钢质捕捞渔船,具有吨位大、设备先进等特点,将在今年年底前下水试航。
 
  据介绍,如全市老旧渔船能顺利升级为全新钢质结构渔船,东莞市渔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未来可远赴深海外海渔场作业。(记者 何明强)(来源:南方日报)
 
上一篇:借力“老字号”盘活莞城旧城资源
下一篇:12类人可直接入户东莞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