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练就最好的制度和平台
1月13日,东莞市政府对外通报的2015年市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和考核结果透露,2015年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总体完成情况历年最好,新开工项目和年度投资计划均超100%完成年初计划目标任务。这样一张骄人的成绩单,在2015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出炉实属不易。
作为广东省经济总量排名第四的地级市,长期以来,东莞的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大科技专项等“三重”项目不多,相关排名和东莞的经济地位不相称。从2012年开始,东莞启动“三重”建设战略引领转型升级,提出市一级将集中打造百亿元项目。
官方统计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市投产或部分投产的市重大产业项目共52个,总投资38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256.7亿元,占总投资65.6%;总用地面积10005亩,投产部分用地面积6165亩,占总用地面积61.6%;预估2015年产值513亿元,年税收贡献近50亿元。从项目数量、每亩年产值和年税收贡献等核心指标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最大,显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提速,新的发展动力正在迭代形成。
伴随这一系列数据的,是市镇两级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上一路磕磕碰碰的方法论探索与转型。对于东莞绝大多数政府干部而言,做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居多的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与管理工作都是一道全新的命题,很多人在接手后或多或少不知如何下手。有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架构作为方法论引导各级工作,成了成败的关键。
梳理东莞2012年以来的政府文件可以发现,2013年初出台的《东莞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帮助各级干部解决了如何招引重大项目、哪些底线不能动的困惑。2013年底出台的《东莞市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考评办法》,明确了给予工作先进单位、集体经济奖励及用地指标,解决了广大镇街和干部所关注的贡献回报问题。而每年频繁召开的协调会,则成了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疑难杂症”的问诊会,由市镇两级政府集中把脉,为重大项目落地及时扫清障碍。
东莞用过去数年的实践证明,集中、及时、有效解决重大项目建设问题,确实需要一套好的制度、一个好的平台。2015年重大项目完成情况能够达到历年最好,本身就是对好的制度的认可。
但从另一层面看,好的制度还需要善用。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结合各地实际,活用制度,甚至顺势而为推动一些微创式改革,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则更加考验各级干部对重大项目的服务管理水平。
举例而言,2015年,小镇茶山成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的一面旗帜。通过大力实施领导挂钩督导等机制,以钉钉子的精神服务管理,茶山在2015年促成了生态食品城等4个重大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其中,康盛创富中心城占地约50亩,容积率为7.0,该项目在东莞创造了三个“第一”,是全市容积率第一高的工业项目、全市第一批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全市第一批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在国土资源日益紧张的东莞,工业项目要提高容积率并不容易,更别说7.0的超高容积率,茶山镇敢于尝试,并最终促成市一级政府对其改革试点的支持,本身便体现了善用制度的思维与方法。
当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观念更新缓慢甚至固化倒退的逆行者。有的镇街重大项目招引工作缓慢,不反思自己工作不力,反而向上一级政府领导告状,说原有企业增资扩产项目被兄弟镇街抢去了;有的镇街看到辖区内连片土地匮乏,难以容纳大型项目引进的用地需求,竟然提出希望改变生态保护区范围,占用一些生态保护地进行项目开发。
正如东莞市市长袁宝成所言,好制度贵在坚持。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恒,使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平台不轻易改变;另一方面,面对项目上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守得住底线。
无论如何,现在的转型阵痛都是为了更加美好的产业未来。对政府领导和基层公务员队伍来说,在坚持做好重大项目招引服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探索的方法论是,如何让这些重大项目与当地及周边原有城市产业格局相匹配,发挥好“母鸡带小鸡”效应,用一个重大项目带动一批小项目,完善一个产业链条,在无缝对接中让大小企业发展各得其所,真正构建起“星月同辉”的产业格局。(记者 黄少宏)(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东莞出租车司机集体停运消息刷爆朋友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