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可园——代表着东莞的人文文化

  可园——代表着东莞的人文文化
 
  2003年,考古学家在东莞市南城区蚝岗贝丘遗址发掘了大量文物和一具完整的古人类遗骸,遗骸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珠三角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具遗骸,考古专家将这具骸骨称为“珠三角之父”,也可以说,这是“东莞之父”。
 
  在其之后,东莞孕育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形成了如茶山南社古村落这样的古迹遗址,也造就了可园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岭南园林代表作。
 
  这些,无一不是东莞的文化名片,见证了东莞的历史发展,代表着东莞的人文文化。
 
  名片亮度:★★★★★
 
  在东莞市区西侧有一座叫做可园的园林。它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 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园,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人雅士的眼中,“在一片繁华的闹市中, 可园就像一位深闺中的少女, 把她那娇羞的脸庞隐秘于喧闹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
 
  可园建筑以小见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和书斋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三亩三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是岭南园林的珍品。
 
  秀名片
 
  岭南园林特色的代表作
 
  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可园路32号。从东莞各大车站基本上都有公交车直达,每到节假日,可园免费参观,常常人满为患。老人、孩子在可园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去可园其实更应该找个平常的日子,游客寥寥之际,那就像是穿越了历史,才能真正体味岭南园林的特色。
 
  可园是一座私家园林,园主人是清末东莞博厦村人张敬修,他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可园的建造花费了张敬修毕生的心血,1850年始建,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此后可园又经多次扩建和改建。作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可园作为东莞的名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
 
  当年张敬修亲自参与可园的筹划兴造,聘请当地名师巧匠,摹仿各地名园,形成独具一格的岭南园林。可园临湖、傍江,自然风光极为幽雅。它的特点是小巧玲珑,以小见大,布局周密,设计精巧,把厅堂、住宅、书斋、庭院、花圃等艺术地糅合在一起。
 
  在三亩三(2204平方米)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可园面积不大,但园中廊庑萦回, 亭台点缀, 叠山曲水, 极尽园趣。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十分丰富。每组建筑用檐廊、前轩、过厅、走道等相接。形成“连房广厦”的内庭园林空间。
 
  新“颜值”
 
  亭台楼阁相辉映
 
  进入可园,首先是入口所在,这是接待客人和人流出入的枢纽。这组建筑有入口门厅、客人小憩之地的六角“ 半月亭” 、接待来客的两座厅堂—— “ 草草草堂” 和“ 葡萄林堂”,还有听秋居等建筑。
 
  六角“半月亭”,又称“擘红小榭”,在门厅之后,与门厅呈一中轴线。人于亭中,只见栏后绿树成荫,丛花烂漫,曲池清碧,虹桥卧波。从擘红小榭左行,经碧环廊可至可轩,可轩是款待宾客的高级厅堂,全以木雕为饰。
 
  可园中的“邀山阁”,欲邀山川入园。登楼眺望, 远近诸山,“奔赴环立于烟树出没之中,沙鸟风帆,去来于笔砚几席之上”,是吟诗作画的好地方。过去邀山阁是整个县城的最高建筑,白日站在阁上,顿觉群山江川扑面而来。夜间登阁,可以看到阁上对联所云: “ 大江前横;明月直入”之妙境。
 
  擦亮度
 
  专家:虽为人作宛若天开
 
  “在我看来,可园是‘可以之园’ 、‘可心之园’ 、‘可人之园’,在这里, 我既领略到岭南园林的文化精髓, 又真正寻找到了让心灵静寂的场所。”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谢浩这样评价可园。
 
  谢浩说,中国园林是居所, 更是士大夫们大隐隐于市的精神家园,其出于天然而高于上, 虽为人作却宛若天开。而可园的美景更是数不胜数, 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均堪鉴赏,全园充满了诗情画意。
 
  谢浩认为,相比广东其他三大园林, 可园的意义远远不只是一个私家园林那么简单。张敬修虽曾是清代的一名武将,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他经常邀请文人墨客来可园吟诗作画、谈文论书, 画家居廉居巢兄弟、诗人张维屏、篆刻家徐三庚等都曾寄居于此, 使得可园成为了岭南画派重要的策源地, 在近代广东艺术史和建筑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来源:广州日报)
 
上一篇:首届莞马即将鸣枪 招商信诺成唯一保险供应商
下一篇:探访麻涌最大村庄——漳澎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