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探访麻涌最大村庄——漳澎


  探访麻涌最大村庄——漳澎
 
  碧绿广袤的蕉林,纵横交错的河涌,穿梭河面的舟楫,近水临江的凉棚……相信这都是令每个麻涌仔囡魂牵梦萦的回忆,不管身处何方!
 
  这期我们探访的是麻涌最大的村庄——漳澎,领略这段时光载不动的水乡风情。
 
  茶楼渡口 闹市不再
 
  漳澎村曾经是麻涌的一个大岛,四面环水,村民下田、走亲戚都要借助舟楫,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系着一只小艇。如今,漳澎村已架起了四座桥梁,一些狭小的河涌也被填成了道路,出入都方便了。
 
  与东莞许多水乡村落河涌交错、水网相织的地理面貌不同,东江仅分出一支水道流经漳澎,河涌“拦腰”将漳澎分割成两大片土地,故此当地人称之为“内涌”。新建的漳澎小学、文化广场,与旧茶楼、旧市集,隔着河涌南北对峙,横亘在河面上的大同桥,将漳澎的两段历史连接得天衣无缝。
 
  登上大同桥,桥边的大同茶楼被烟火熏黑了,以前漳澎村交通闭塞,出门见水举步登舟,村民不便出远门,大同桥北的漳澎旧市场人气旺盛,大同茶楼生意红火,也带旺了一旁文武庙的香火。
 
  如今,这一切已成为记忆。道路的畅通,令漳澎与外界连为一体,村民纷纷外出谋生,当年的闹市早已人气凋零。与大同茶楼一道淡出历史舞台的还有漳澎村渡口。当年,往来广州、东莞的渡轮每晚都会途经漳澎渡口,出省城的村民常常肩挑手提着许多货物,早早来到渡口前守望。
 
  鱼米之乡 水乡风情
 
  奔腾入海的东江在狮子洋前放缓了脚步,把清澈的江水,连同满江的鱼虾送到了漳澎人面前。这条东江支流曾是漳澎人的骄傲,被奉为“母亲河”,村民汲水浇灌,两岸的蕉林、稻田年年丰收、香飘四季,肥美的鱼虾之多,让垂钓者一松丝线便得握紧了渔竿。一到夏天,河涌更成为了村民嬉戏玩乐的天堂。“母亲河”练就了漳澎村民一身“浪里白条”的本领,更孕育出如蹼泳世界冠军吴志前般的佼佼者。
 
  然而,自从河涌变色之后,不仅鱼虾不再恋栈,就连村民也鲜有问津,偶有顽童下水嬉戏,便即遭到长辈的喝止。村民的水上功夫,也只能憋屈在漳澎小学的游泳池里稍慰寂寥。
 
  漳澎蕉影 花开两地
 
  蕉林小艇,摇橹运蕉,这一幕成为了人们对水乡麻涌最朴素的认知。大同桥下停泊着十余条狭小的木艇,那就是运送香蕉的蕉艇,每只能装载一吨香蕉。以前漳澎村民主要种植甘蔗、水稻和香蕉,后来因东莞糖厂不再收甘蔗,加上粮食政策的调整,十多年前,漳澎村万亩农地全数变成了蕉林。
 
  那时候,漳澎村热闹得有如过年,满心欢喜的蕉农夜不能寐,半夜就起床扒艇到地里割香蕉,又乘着潮水将一只只装满香蕉的小艇撑回村庄。一时间,河涌上群舸争流,数百只蕉艇在河道上连成了一座座“浮桥”。价格一谈拢,成船成船的香蕉被搬上了渡口边的大货车,然后又坐上火车,不久,各地都能买到漳澎蕉了。
 
  然而,近年来受困于黄叶病,漳澎周边村民种蕉热情降温,不少人改种火龙果、番石榴、杨桃等作物,香蕉减产令漳澎香蕉市场大受冲击,知情者透露,如今每年销量仅为鼎盛时期的一半。不过,对于漳澎香蕉的未来,人们并不过分担心。早些年,漳澎就已经把人才和技术输送到外面,如今近在惠州远至海南岛都有漳澎人承包的香蕉林,动辄数千亩,“漳澎香蕉”早已在各地扎根萌芽。
 
  时光在变,记忆不会变!愿每一个麻涌仔囡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那颗蕉子之心都能在这片充满水乡风情的土地上找到栖息之地,因为这里是家是故乡!(来源:我们的麻涌)
 
上一篇:可园——代表着东莞的人文文化
下一篇:常平一伙盗贼从撬车窗到偷走车仅用12分钟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