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潮:报名城主要是要给东莞戴上“紧箍咒”

潘新潮:报名城主要是要给东莞戴上“紧箍咒”
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和座谈,4月9日下午,省专家组结束了对东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东莞市城市特色鲜明,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保存良好,保护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条件。
东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梁维东高度重视名城申报工作,会见了省专家组一行。梁维东表示,东莞将以此次评审为契机,全力以赴做好名城申报的各项工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副市长贺宇、喻丽君等参加了会见、考察及评审等活动。
以申报为抓手 留住“乡愁”
4月8日、9日,省住建厅联合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组织省专家评审组在莞开展评审工作,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庆洲领衔的省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蚝岗遗址博物馆、可园博物馆、虎门威远炮台以及鸦片战争博物馆,莞城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却金亭碑、高埗大桥等地,审查申报材料,听取市名城办、市城乡规划局、市文广新局工作汇报。
潘新潮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东莞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关键抓手,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有利于全方位保护和传承历史遗产,更好地延续东莞历史文脉、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留住东莞人民的“乡愁”。
潘新潮表示,申报名城不仅仅是为了一顶荣誉的“帽子”,更主要是要给东莞戴上一个“紧箍咒”,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来约束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发展。
全力冲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4月9日下午,经过2个小时的“闭门”评审,省专家组向我市反馈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东莞市城市特色鲜明,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保存良好,保护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资料翔实,内容全面,编制规范、完整,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专家们一致同意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专家组建议,系统全面梳理东莞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突出重点,提炼东莞名城的核心价值。同时,保护内容进一步强调市域整体格局;保护层次增加传统风貌建筑;补充重点发展地区的保护措施。此外,认真梳理和完善申报材料,做好迎检审查的各项工作。
潘新潮表示,省专家组对我市申报工作既肯定了成绩、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让东莞认清了工作现状,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申报成功的信心,将充分吸收本次评审会的成果,重点在完善机制、凝聚力量,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护用结合、彰显风韵上加强工作,全力冲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厅将在此次专家评审意见后,联合省文化厅形成审查意见,上报并提请省政府向上级提出申请。
专家视点
在充分肯定东莞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时,各位领导与专家也为东莞做好名城申报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东莞下一步的名城申报工作,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申报名城条件完备、基础扎实
围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做了大量工作,体现了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符合申报条件的,也具有坚实的申报基础。从申报条件来说,东莞的文物资源特别丰富。可能很多人认为东莞就是一个制造业名城,其实东莞保存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通过申报名城,也可以把东莞的资源更好地传播出去。
申报基础坚实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东莞这么多年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资源丰富,这是跟文物普查等工作分不开的。二是在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方面做得比较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虽然申报条件具备,基础扎实,但仍有不少改进的空间,需要根据专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改进现有的短板。
——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
东莞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以前来过东莞很多次,这次来有新的体会。东莞有很多别的城市可能没有的东西,如却金亭碑,具有运输、排洪和景观等功能的运河,体现惠民意识的人民公园。东莞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比较突出的。
当然,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生态宜居也很重要。在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里面,有运输、排洪和景观等功能的运河的城市恐怕是不多的,建议把运河的相关情况摸清楚写上一笔。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庆洲
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和管理需提高
来东莞考察了几次,感觉一次比一次好。很多地方反映了东莞基本的面貌和特色,有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如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和管理等方面可以再提升。骑楼街的特色就是要走得通,骑楼的廊道要走得通,这是骑楼的优点和特色,有些商铺占了骑楼,影响了骑楼特色的显现。
城区很多地方都很有活力,说明东莞在展示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拥有40多座博物馆说明东莞有重视展示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优良传统。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料要收集好,二维码都在街区上粘贴出来了,这是东莞市民积极参与的表现,要推广、发扬。
——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省博物馆馆长邓炳权
需明确具体申报哪一种类型的名城
东莞的硬件条件比较好,对申报名城应该有信心。对于名城的定位,具体申报哪一种类型的名城,需要明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历史古都型、传统风貌型、一般史迹型、风景名胜型、地域特色型、近代史迹型、特殊职能型)
在确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具体做了哪些保护工作需要总结一下。关于历史文化街区里民居的特征、造型,雕塑,城楼与运河的关系要标识出来。
——广州大学教授汤国华
需考虑短时间内将丰厚家底呈现出来
这两天现场考察改变了以往那种对东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片段式印象。总的来讲,东莞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也有很高的显示度。
东莞有那么厚的家底,怎样在短时间内给专家呈现,需要考虑一下。从时间层面上来讲,这么长的历史,从史前到当下,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最关键的节点在哪里。也就是说,名城到底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名城,需要通过时间轴上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和显示。东莞的历史文化遗产比较多,在后续的工作当中,需进一步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去把它类型化。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
在申报文本上还要花一些功夫
东莞完全具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一个是历史文化遗存比较丰厚,数量和层次都是非常有力的证明。二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力度很大。
提几点小建议:一是在申报文本上还要花一些功夫。以什么主题来申报是重点。二是关于历史城区这块,需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和相应的保护规划。三是进入正式申报程序后,在专家来考核的过程中,在环境整治方面,特别是一些违建和小广告,或者是私搭乱建,一定要整治好。四是关于宣传的问题,要全民参与,让广大市民了解、知晓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项工作。
——中山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何俊文
要厘清城市的特点、核心价值
东莞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类型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做了很多工作。
申报名城,最重要的还是要厘清城市的特点、核心价值,希望进一步优化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之上,去进一步挖掘相关历史线索。历史文化街区里有很多老字号需要介绍一下,不然搞不清哪一家是老字号。对于被保护建筑和文物周边的环境,需进一步提升。古城保护不是为了把城市扮靓,而是为了真正让保护古城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留得住记忆,让被保护的东西能够真正惠民,成为民生设施的一部分。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军(来源:东莞日报)
下一篇:专家组一致认为东莞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