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援藏:三年铸起318旅游经济带

 
  东莞援藏:三年铸起318旅游经济带
 
  编者按:从珠江之滨的东莞到雪域高原林芝,由海拔400米左右陡升至近4000米。海拔的升高,不只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精神与能力的考验。
 
  在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三年里,东莞援藏干部孙世宏等一班人克服高原反应,克服生活孤寂,克服发展理念差异……用1000多个日夜的艰辛付出,换来的是巴宜区GDP高速增长、170多项荣誉、连续三年在林芝市综合考评中位居榜首……还有莞藏融合、汉藏连心和东莞干部勤政亲民的好形象。
 
  在第七批援藏干部即将离藏之际,省委宣传部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日报、东莞日报等14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西藏林芝,全面扫描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广东及东莞干部群体,真实还原他们在援藏三年间,如何践行使命、展现援藏智慧、理念与力量的点滴,记录那些鲜为人知的决策思考和生存故事,让更多读者了解“何谓援藏”、“又如何援藏”。
 
  “艰苦不降标准,缺氧不缺精神”、“做主人而不做过客”、“不是援藏干部,是在藏干部”……这句话,被多家媒体形容为第七批援藏干部的与众不同。
 
  寥寥数语,不仅清晰交代了援藏角色悄然间的转变,新的角色也意味着新的担当。
 
  “我们当初定下的援藏目标都超额实现了。”东莞援藏干部、巴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孙世宏6月22日接受采访时自信地说。
 
  三年前的6月,孙世宏入藏便立下誓言:“要发挥东莞厚德务实的精神,深耕高原,造福民众,让援藏项目资金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做一个最好的援藏项目。”
 
  三年后的6月,他的每一个愿望都变成了现实:援藏项目资金、财政收入都成倍增长,实现翻番;援藏项目也成为样板工程,受到粤藏两省区领导和东莞、林芝两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赢得了当地干群的广泛赞誉。
 
  “孙世宏等援藏干部,对口援藏三年是有志而来,林芝人民感谢他们无私的援助、特殊的关怀。”林芝市委书记赵世军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一个决策:
 
  13个示范村吃上“旅游饭”
 
  林芝,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著称于世。然而,盛名之下的林芝市巴宜区,3年前更多“只知农牧,不识旅游”。
 
  初到巴宜的孙世宏,并没有立即做出产业转型的决策,而是一路高密度调研,边看边思考,用走遍67个行政村近万公里的足迹,“画”出了一幅旅游景点图,也得出了一个变革产业的新结论。
 
  “把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缜密权衡之后,孙世宏认为,巴宜区发展农牧业能自给自足,却难以致富。与之相反,巴宜独特的藏族文化,丰富的民族风情,却是致富“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
 
  不久,孙世宏一班人共同编制一套援藏项目规划,作出了巴宜要向旅游业进军的决定。
 
  小康示范村是抓手。短短三年间,孙世宏走访督导示范村建设,足足穿破了15双鞋。巴宜区区长米次饱含深情地说,在援藏的3年时间里,孙世宏每年平均都有70多天在施工现场上,蹲守在基层施工一线。施工人员和当地的干部群众甚至说他是:“援藏的农民工书记。”
 
  大柏树景区建成了,珠曲登村的苹果出名了,嘎啦村的桃花节热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观,东莞援藏3年建成13个示范村,创下援藏之最。
 
  曾经,一座座风景如画的偏远小村庄藏在深闺无人识;而今,随着一个个小康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般建起,巴宜不仅改变了村落的面貌,改变了当地发展惯性,也让示范村的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据统计,三年来,巴宜区共接待游客31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97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46元,创历史新高。
 
  一种理念
 
  让全村脱贫、奔上小康
 
  “分红”为何物?在沿海农村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词汇,在巴宜却显得新鲜而陌生。今天的嘎拉村民们,终于也尝到了“分红”好处。
 
  55岁的曲加没想过当年村民们随意砍烧的漫山的古桃树,能成为村里32户人家奔小康的“金字招牌”。6月21日下午,嘎拉村游人如织,人面桃花相映红,小村整洁而别致。如今村里每天有数万元的门票收入,村委会主任其加喜出望外。他说:“这多亏有了东莞援藏。”
 
  数百年间,这个古村落沿袭着农牧传统,人畜混居,“桃花园”被围在乱石砌成的墙内。雨季里,肆虐的泥石流呼啸而下,时常将桃花树冲得七零八落。
 
  变化要从2014年说起。孙世宏以财经专业人士独到的视野,“量身定制”嘎啦村发展规划,提出“整合资源、村景合一、整村推进、整村脱贫”发展思路,对嘎拉村1250多棵野山桃树保护、开发。为保证工期不拖延,质量不打折,他蹲守工地,督导施工队修建观景台、“心”形环线、贯通6公里长的景区水系,在桃花亭刻上了“粤藏缘”三个大字。
 
  后来的事实证明,嘎啦村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去年年底,嘎啦村每户村民拿到1万多元分红。今年,旅游旺季未到,村集体收入已经突破百万元大关,预计每户村民能拿到4万元左右的分红,村民终于吃上了“旅游饭”。短短三年,嘎啦村实现了“整体脱贫”、“整体奔小康”,旅游收入三年翻了18倍。
 
  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高度评价嘎拉桃花村的规划建设 “是一个样板工程、民生工程、一流工程”。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点评道:东莞援藏工作抓到点子上了,就是让老百姓富起来,就是让老百姓满意。
 
  一条经济带
 
  拉起国际旅游小镇与67个村
 
  沿着318国道,一路向西,一路美景。
 
  巴宜区67个行政村大多在经过整治的国道318沿线,如何统筹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做强区域特色产品,是林芝小康建设的“短板”。
 
  为此,广东省对口援助林芝县援藏工作组全力打造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龙头的318旅游经济带,以“自然纯朴、圣洁宁静”为主题,以桃花文化旅游招商节为支撑,以“三山两湖一河一谷”为重点,拓展“一镇一线一桥一湖一遗址”内涵。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便是一个粤藏两省区按照“四双”模式重点打造的援藏项目之一。据广东第七批援疆工作队领队、林芝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蔡家华介绍,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风景秀丽,是藏东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374万公顷的林地面积,264万公顷的森林面积,46%的森林覆盖率。
 
  小镇原有建设无规划、无风格、低端设计的建筑格局以及周边村庄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与鲁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极不相称。
 
  打造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计划应声出台。目前鲁朗小镇建设已近收尾。其中,市政项目中的318国道改线工程已完成初步验收;保利酒店、恒大酒店、珠江酒店也都在今年5月开始试营业……历史必将证明这将成为援藏工作的一座丰碑。(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先锋——张国军
下一篇:两岁女儿爬到车底玩耍被爸爸碾轧死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