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医联体”运行的这一年

  东莞“医联体”运行的这一年
 
  7月1日下午,东莞市谢岗镇年过六旬的老人赵见好准备出院了。此前,她因不慎摔倒导致腿部骨折,被送到谢岗医院。听说要在当地做手术,老人家一开始心里并不乐意,她觉得这样的手术,应该去市人民医院或者周边镇的医院。直到得知给她做手术的医生来自市人民医院时,老人家才同意在谢岗治疗。如今,老人家对医院的技术和服务都表示很满意。
 
  此时,距离东莞市第一个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正式成立刚好一年。去年的7月1日,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医院医疗联合体揭牌,两家医院紧密合作,市人民医院专家进驻谢岗医院,谢岗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这一创新措施被认为既是推动东莞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市镇两级医疗资源的有益探索,又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和服务能力的具体实践,为东莞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市民就近就地就医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学敏认为,医联体模式可以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配置,具备可复制性,但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合理科学的规范布局下来实现,并要注意推动的有序性,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我市首个“医联体”在谢岗诞生
 
  到现在,“医联体”成立已满一周年。这一年来成效如何?可以看一组数据。谢岗医院的门诊人次,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6.8%,入院人次同比增加10.8%。
 
  听到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将组建医疗联合体的消息时,谢岗医院的院长朱爱剑有种“我心飞扬”的感觉。压在他心头的两座大山,终于可以卸下了。
 
  回想起2009年3月9日他到谢岗医院担任副院长时,全院只有3个科,100多张病床,平均住院病人只有70名左右。这与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我和家人看病,小病就去周边镇的医院,大病就去市人民医院等大医院,基本上不去谢岗医院。”谢岗市民谢丽娟认为,谢岗医院的就医环境并不好,3栋小楼看起来已经很陈旧,而且周围的人对医院的医疗水平评价也不高,有些项目因为没有设备也无法做检查。这些都让她更加坚定地将就医地点选在谢岗之外的地方。
 
  事实上,与谢丽鹃有着类似想法和行动的人,在谢岗并不是少数。根据谢岗医院的估算,当地至少有一半的患者不在本地就医。
 
  面对这样的现实,朱爱剑也想了很多办法,但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的状况始终没有办法改善。再加上谢岗的地理位置偏安一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即使培养出一些人才,也很快就流失,造成医院的医疗技术提升缓慢。
 
  而在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市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当这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朱爱剑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处境。为此,他甚至一度萌发出“不想干了”的想法。
 
  这样被动的局面,当地政府也看在眼里,并想极力扭转。最终,在2012年,谢岗政府下决心在莞惠城轨银瓶站对面兴建一座全新的谢岗医院。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和灵魂,只有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是治本之源。”谢岗镇委委员吕琳说,同时,还要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当地政府提出东莞市人民医院跟谢岗医院合作组建医联体的构想。吕琳说,当时谢岗镇的主要领导考虑到银瓶新区已在开发建设,一个能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医院不但能提升招商引资环境,也能满足今后的市民需求,而且在整个东莞东部地区都没有一家综合性的三甲医院,如果能与市人民医院进行合作,地理位置优越的新谢岗医院在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后,甚至还可以辐射周边地区。
 
  2014年7月,谢岗主动跟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以下简称“市卫生计生局”)、东莞市人民医院沟通。其间,他们还曾组队前往外地考察。最终,经过各方多次沟通,达成一致意向,形成《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共建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书》(以下简称《合作协议》),并得到市政府的批准。这也是东莞的第一个医联体,谢岗医院也多了一块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院区的牌子。
 
  “医联体”挂牌后,被媒体认为对谢岗促进银瓶新区的开发建设有重大意义,也对东莞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局面有积极意义。
 
  到现在,“医联体”成立已满一周年。这一年来成效如何?可以看一组数据。谢岗医院的门诊人次,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6.8%,入院人次同比增加10.8%。
 
  “这说明已经有不少的本地患者回流。”朱爱剑说。
 
  建规立章既要“连体”也要“连心”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进行标准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做到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五个统一”,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和检查结果互认,达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不久前,谢岗老人赵见好的腿部骨折,被送谢岗医院救治。她说,如果不是有东莞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手术,她不会选择在谢岗医院就医。
 
  根据《合作协议》,东莞市人民医院将定期安排技术骨干到谢岗医院轮岗,工作期限一般不少于半年,谢岗医院也将有计划地选派业务骨干到东莞市人民医院进行新技术、新技能的业务学习。去年医联体成立后,市人民医院派出36名医疗护理技术骨干到谢岗医院执业以及10名医院管理人员入驻。
 
  但“医联体”运作的前期,也曾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声音。市人民医院驻谢岗院区负责人莫汉文说,一开始可能宣传没跟上,选择谢岗医院的病患并无明显增加。市人民医院派驻的专家也曾对媒体直言谢岗医院的医疗设备陈旧,很多检查做不了,高新技术的手术无法开展,碰到大病患还是得往市区医院送,“医联体”几乎成为转诊的中转站,失去了成立的初衷。
 
  在朱爱剑看来,等新的谢岗医院投入使用后,更新的设备、完善的科室设置,将使大病患往市区医院转送的概率大大缩小。事实上,自“医联体”成立以来,谢岗医院已经完成许多此前根本无法完成的手术。比如去年10月份,一名30多岁的患者患贲门撕裂综合征,胃部大出血,以前谢岗医院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转送到大医院,并且在转送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意外,但这次在市人民医院专家的带领下,采用微创手术,用钛夹夹闭治疗,在谢岗医院就成功进行抢救,患者5天就出院了。
 
  对“医联体”运作来说,更难的其实还是建规立章,理顺管理。谢岗医院和市人民医院两套人马之间能否融合,成为“医联体”能否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当时,甚至有业内人士担心,“医联体”会“连体”不“连心”。
 
  朱爱剑坦言,一开始对待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就像对待客人一样,有时甚至会有点无所适从,双方在观点和行为方式上可能会产生冲突,但经过慢慢地磨合,通过一些列规章制度的制定,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进行标准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做到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五个统一”,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和检查结果互认,达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了让制度更加合理,市人民医院派驻的管理人员没有将他们的制度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在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后进行重新制定,其中薪酬制度的制定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制度的完善,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矛盾大大减少,医联体的运作更加流畅。”朱爱剑说。
 
  “现在不管是市人民医院派驻的医生,还是谢岗医院原来的医生,在制度之下都一视同仁。”莫汉文说,随着新医院即将投入使用,“医联体”的发展将具有很好的前景,现在很多人才都主动联系想来工作,整个医联体的运作正接近良性循环。
 
  运行良好 模式复制可期
 
  东莞将重点整合全市医疗资源,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机构布局。按照组团分区统筹发展格局,依托现有镇街公立医院,规划建设3至5所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区域内重点专科、大型设备、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即将投入使用的新谢岗医院,其规模与数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医联体”模式的诞生,谢岗政府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共同出资,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总投资将超过4亿,占地200亩,病床数约800张。“医联体”的目标是成为辐射周边镇街、惠州博罗等地区的区域性医疗品牌。
 
  成立“医联体”的初衷,就是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专家服务及绿色转诊,在本质上是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的一种模式。
 
  上个月召开的东莞全市卫生工作会议透露,自2009年国家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以来,东莞的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短板。其中,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就是短板之一。以东莞目前拥有的8家三级医院为例,大部分都集中在市区和虎门、厚街、石龙等地区,仅莞太路沿线约25公里范围内就有3家三甲医院,而东部地区仍然没有三甲医院。
 
  为了补齐这个短板,市卫计局起草的《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有详细的应对策略。东莞将重点整合全市医疗资源,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机构布局。按照组团分区统筹发展格局,依托现有镇街公立医院,规划建设3至5所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区域内重点专科、大型设备、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鼓励以医疗联合体形式,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实现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的住户占93%以上。说到底,就是让医疗资源均衡化。
 
  “医联体”此时备受媒体关注。东莞卫计局体制改革科负责人赖苑波说,“医联体”目前运行非常好,从谢岗医院的报表看,门诊量、住院人次都在上升,接下来“医联体”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招到和留住人才。
 
  当天,市卫生计生局局长叶向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联体”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接下来将对这一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考虑在一中心四组团布局过程中,复制这种“医联体”模式。
 
  对于“医联体”这种模式,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学敏认为,从理论上讲这种联合可以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能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配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从数据上来看,也确实体现出成效。
 
  但从复制的角度来说,还需要考虑这种机制背后的付出和成本问题。王学敏说,如果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框架去进行复制,相当于每个组团都有一个医疗中心,相对来说医疗资源就更加均衡,但如果是点对点的复制,还是要考虑成本,比如谢岗的“医联体”,最终还是要谢岗能独立把医疗资源配置齐。
 
  而在“医联体”的发展过程中,王学敏认为要根据可服务的人口数量来科学配置资源,如果医疗资源配置太高,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要在政府的引导和合理科学的规范布局下有序推动发展。(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东莞荔枝节 18种荔枝任你尝
下一篇:东莞市旅游商品评选活动 170余件特色商品集中展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