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拟整体保护利用鳒鱼洲工业遗存

东莞拟整体保护利用鳒鱼洲工业遗存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东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片旧的厂区,稍不留意就被新的建筑所代替。而位于东江大道旁的鳒鱼洲工业区,却在“歇业”数年后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见证我市改革开放进程不可多得的遗存。
	  昨日,记者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我市拟整体保护利用这片工业遗存,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见证。初步调研发现,这里曾经有东莞第一批外贸货运码头、第一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早期驻莞海关外贸出口业务组等机构,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东莞外贸发展历史进程。真实性、整体性、稀缺性在全市范围都不多见。
	  探访:
	  改革开放早期进出口基地
	  鳒(jian),比目鱼的一种。从空中俯瞰,鳒鱼洲形如其名。它占地约11万平方米,位于东江和厚街水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造就了相对独立的环境。它离中心城区不远,却因东江大道的擦身而过和绿化树的遮挡,成为不为外界所知的“隐蔽地带”。
	  日前,记者对鳒鱼洲进行了实地探访,一解它的前世今生。
	  驱车经东江大道拐进坝兴路,右手方向是下坝坊,左转则进入鳒鱼洲路。车行几分钟后,原本尘土飞扬的道路,两旁出现了双人合抱的大叶榕,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一下子将时光拉回到了30多年前。
	  高耸的烟囱,斑驳的墙壁,锈迹斑斑的铁罐……漫步工业区,让人感觉到这里曾经浓郁的工业氛围。当年面粉厂的老厂长张锦标回忆,1981年,东莞县政府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在鳒鱼洲原水田上填沙造地建工业园。随后几年,码头、工厂、口岸机构等陆续进驻,鳒鱼洲成了东莞早期的进出口基地和外资企业集中区域。
	  保护:
	  将编制片区保护利用规划
	  一本落满灰尘的日历,将时间定格在了2009年。如今的鳒鱼洲,虽然已是人去楼空,但宽阔的道路,成片的厂房和生活区,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
	  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鳒鱼洲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现有厂房及宿舍等建筑物共100余栋。根据8月份东莞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会议要求,莞城街道联合市文广新局对鳒鱼洲片区的工业遗址、码头和外贸历史开展了前期调研工作。
	  初步调查发现,鳒鱼洲曾有东莞第一批外贸货运码头、东莞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早期的海关派出机构、水上派出所等一批与改革开放历史密切相关的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据悉,我市拟将该片区作为见证东莞改革开放的典型片区整体保护利用,助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目前,除调研和史料发掘工作外,有关部门还将着手征集实物,规划部门也准备介入,编制片区的保护利用规划。
	  看点1:
	  1981年开设出口货物起运点
	  1995年版《东莞市志》记载,鳒鱼洲在198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开设莞城出口货物起运点。1988年,经省批准为进出口货物装卸点。鳒鱼洲港口航道宽150米,100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当时有码头24座、仓库总面积16017平方米,各出口公司有9艘直通香港的运输船。
	  鳒鱼洲还曾设有东莞航政所、驻莞海关外贸出口业务组、莞城水上派出所、水运公司调度组、东莞商检局等机构。
	  看点2:
	  东莞首批中外合资企业所在地
	  据介绍,鳒鱼洲上的企业分两类。一类是我市粮食口相关企业,包括面粉厂、饲料厂、花生制品厂,还有一类就是外贸企业。1983年3月,中美合资的东美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这里,成为东莞市首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之一。目前,该企业已迁往高埗镇。
	  此外,鳒鱼洲内还有食品进出口贸易公司、东莞市粮油工业公司、东莞市龙通货柜码头公司和制衣厂等,跟东莞外贸和三来一补业务有关。
	  声音>>
	  东莞缺乏成片保存的改革开放工业遗存
	  在挖掘改革开放先行地这一特色文化上,东莞以往多是通过展览、展示进行,也有高埗大桥这种实物点,但成片保护利用的文化遗存比较缺乏。鳒鱼洲工业遗存具有真实性、整体性、稀缺性等特点,一眼看上去就是那个年代的东西,保留、保护和活化利用,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种见证,也可为东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加分”。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董红
	  激活东莞文化片区
	  综合效益不容小觑
	  可园、金鳌洲塔、工农8号、下坝坊、鳒鱼洲正好位于这一片区的中心位置,作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既符合地块实际,又可以起到激活片区的作用,为带动周边整体开发和提升、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奠定基础。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容小觑,既可增强东莞的文化底蕴,也可提升城市品质。
	  ——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陈志军(来源:东莞日报)
下一篇:东城将打造牛山片区企业总部基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