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滘200童声扎马步 金花十佳汗透粤剧袖

7月14日晨光穿透道滘文化中心四楼的木格窗,200名孩童的汗珠滴在红漆地板上。九岁的刘梓康左脚独立,右脚高抬过头——这个曾为他赢得"金花十佳"的《武松打虎》招牌动作,此刻正被三十名新生艰难模仿。隔壁器乐室飘来扬琴声,古筝教师俯身调整女孩指尖:"弦距三指半,得这样压。"她手腕轻压琴码,弦下木屑簌簌飘落。这是道滘青少年粤剧曲艺培训中心第20个暑假的开班日,墙上的老照片里,首届学员已成今日的执教老师。
薪火淬炼在训练服的褶皱里。中心小学培训基地内,十岁的钟文灏将木板绑在膝弯练习压腿,两月前他刚凭《夜战马超》摘得"银花奖"。南城小学的排练厅则回荡着莲花板脆响——5月斩获市少儿艺术花会金奖的《莞邑少年齐颂"百千万"》曲谱被翻出毛边,二十个孩子手腕系着铜铃练习甩袖。"手腕转七分,袖口藏风雷。"总教习陈老师托起学员胳膊,她1987年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毕业时,道滘的粤剧苗圃尚未破土。
结业典礼倒计时牌已挂在文化馆门口。三间道具室陈列着近年的战果:玻璃柜里"小梅花荟萃"奖杯旁,躺着磨损的虎头靴;曲谱架上夹着被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录取的10名学员名单,最新墨迹是上月刚寄回的练功房钥匙。中心负责人抚过定制童装戏服的云肩金线:"公益培训二十年,最金贵的是济川小学那台老扬琴——琴箱裂了补,音色反而更沉。"当八月结业锣声敲响时,这些汗湿的水袖与磨秃的琴拨,将在东莞粤剧曲艺文化馆的百年戏台上,续写新的传承章节。
下一篇:莞香粤剧跨界融合 《最是女儿香》首演掀岭南文化热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