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中子与核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在东莞开幕 全球科学家共探中子学科前沿

中子与核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迎来年度盛事。5月26日,第31届ISINN国际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强势启幕,全球中子科学界的目光聚焦中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这场为期五天的学术峰会集结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十余国50余个顶尖科研机构的近300位专家,其中海外学者占比超三分之一,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子学科研究的"全明星阵容"。
作为1993年由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弗兰克中子物理实验室发起的国际权威会议,ISINN历经三十载淬炼,已发展为破解中子科学核心命题的战略平台。本次会议议程直击学科前沿,160余场学术报告横跨中子基本性质、核反应机制、新型探测技术等六大关键领域,俄罗斯杜布纳实验室、美国国家实验室等国际顶尖机构均带来突破性研究成果。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师全林指出:"这场会议既是全球中子科技的检阅场,更是协同创新的孵化器。"
中国在中子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成为焦点议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生披露,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实现每年超5000小时高效运行,在材料科学、新能源等战略领域产出的13轮开放研究成果,正重塑国际中子应用版图。该装置持续保持的"5000小时+"运行纪录,不仅标志着中国大科学装置管理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更催生了多项颠覆性技术突破。
国际学界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认知在此次会议中完成重要更新。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弗兰克实验室主任Egor Lychagin强调:"东莞会议创造了跨学科对话的范本,中国同行在脉冲中子源技术、辐射效应模拟等领域的原始创新,为全球研究开辟了新维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自2018年起构建的中外学术桥梁,已促成37项国际联合研究计划,其研发的极端环境模拟装置解决了中子辐射防护的世界性难题。
面对核科学复杂挑战,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在开幕式上发出"全球科学家共同体"倡议:"从核数据精准测量到第四代核能系统研发,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攻克所有堡垒。"这位亲历中国核科学甲子风云的泰斗,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关键设备90%国产化的实践为例,印证了"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双轮驱动"战略的前瞻性。会议期间,中美俄三方已就中子成像技术标准化、快中子治癌装置联合研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这场横跨东西半球的学术风暴,不仅展示了中子科学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更凸显了中国从技术跟跑到战略领跑的角色转变。随着会议释放出15项重要合作备忘录,全球中子科学研究正加速形成"东方枢纽",而东莞这座"中国科技重镇",已然成为破解核科学世纪难题的关键坐标。
下一篇:亚创智慧新城启动"科创里"引擎 东莞百亿级产城综合体撬动湾区产业升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