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3000㎡科学方舟启航,东莞育科创火种

  当显微镜下的东江水样显现出浮游生物轨迹时,十岁的陈雨桐在实验记录本上画下绿色藻类结构——这是溢星空生命科学中心《东江水质检测》课堂的寻常一幕。在莞城街道这座占地3000㎡的科普方舟里,五大主题实验室正同步运转:生命科学实验室的解刨台陈列着器官模型,新农科实验室的水培架结出荧光生菜,人工智能AI应用空间里,高中生团队调试着机械臂抓取程序。自2017年启航以来,这座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已承载数万名学生,将《探究虎门销烟》的化学分析、《AIGC-奇思妙想》的算法设计等300余个本土化课题,转化为可触摸的科学启蒙。
  "我们拒绝实验课变成演示秀。"首席课程设计师李岚指着脑科学实验室的神经信号采集仪解释。中心23人导师团队经五年打磨,建立从仪器操作规范到探究成果评价的全流程体系,其开发的防污染操作十二步法,已被东莞47所中小学引入科学课堂。在这里,小学员需独立完成离心机配平、培养基制备等专业操作,而高中强基计划课题组则持续攻关肿瘤细胞观测项目——分层培养模式让兴趣萌芽与科研潜质各得其所。正是这种严谨性,使该中心拿下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等多项认证,更吸引深圳外国语学校等省外机构组团研学。
 
  未来三个月,东城二小的学生将在新工科实验室完成风力发电机组装,这是中心"新能源主题季"的缩影。随着东莞科普专项资金的持续注入,个性化培养正加速落地:科创成果展示厅的玻璃柜里,已预留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位;脑电波控制机械手臂项目开始招募长期跟踪学员;针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导师团队将开放基因测序仪等高端设备的使用权限。"当孩子亲手提取出草莓DNA时,眼里的光比任何奖项都珍贵。"中心主任张立伟说。此刻,正在校准电子显微镜的初中生或许就是下一个屠呦呦,而这座科学方舟,始终是他们扬帆的母港。
 
上一篇:7万吨液化气安全抵莞 海事创双船同靠新纪录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