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隅唤醒老城记忆 2亿修缮骑楼引凤筑巢
——可园旁四百岁街巷新生 七百车位解文旅发展桎梏
清晨的可园白墙黛瓦间,凤凰木新枝拂过中兴路骑楼的砖雕窗楣。作家丁燕在修缮一新的青石巷驻足,笔记本上落下"水波映着脚手架"的字句——这是西隅社区"东莞记忆"首开区的寻常晨景。去年末开街的中兴路-大西路街区,五十余家文创店在百年骑楼廊柱间亮起霓虹,珊洲河治理后的碧波倒映着三江六岸慢行系统的人流。社区书记叶凤娟抚过墙体补嵌的蚝壳砖:"2亿投资不仅修楼,更在续写商贸基因。"

粮仓改造工地的激光水平仪正校准梁架角度。曾堆满稻谷的穹顶下,未来将陈列工业设计作品;隔街的花闸门营地施工现场,推土机在4000平方米民房外立面作业,岭南格栅窗与露营天幕达成奇妙共生。这些改造暗藏精密平衡:停车楼新增的700个车位采用下沉设计,既解了游客停车难,又未破坏老城天际线。当非遗琴师朱茂江在"天琴庐"拨动丝弦,琴声穿过粮仓工地的声屏障,奏响新旧交融的序曲。

在可湖横路的家风馆,九十岁陈阿婆指着翻新的趟栊门:"裂缝里的灰塑凤凰又飞回来了。"社区用"绣花功夫"修复的不仅是建筑:三线入地让蜘蛛网电线消失,4000平方米墙绘覆盖涂鸦,爱心驿站为环卫工提供凉茶。叶凤娟的办公桌摊开着元宵灯会方案——去年中秋游园会吸引三万市民,今年要请游客提灯重走莞城商脉古道。

暮色浸染珊洲河时,粮仓改造区的探照灯惊飞白鹭。叶凤娟与文旅公司总监理最后确认花闸门营地动线,施工图上华侨大酒店改造方案泛着微光。当八月凤凰木落下第一朵红花,这些重焕生机的历史街巷,终将成为东莞人安放乡愁的活态博物馆。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