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童声传薪火,大岭山红旅小导游开讲革命史

 
  7月15日的大岭山红色文化展示中心,9岁的小洳洳踮脚指向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子弹壳,稚嫩而坚定的声音穿透数字文化长廊的LED光带:“太公岭党支部在这里训练抗日战士时,每颗子弹都刻着守护家园的誓言。”在她身后,8名佩戴红领巾的小导游正分批带领游客穿梭于东江纵队历史展区。这场由镇妇联联合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开展的“红色小导游”培育行动,将“百千万·莞一夏”暑期部署转化为沉浸式革命教育现场——孩子们经过三天特训,已能精准复述23处革命遗址背后的烽火故事。
 
  “让子弹壳替先烈说话,比课本更有穿透力。”大岭山镇妇联吴社工在展板旁观察着孩子们的动情讲解。她手中的培训手册记录着特色教学法:将党史分解为“交通站接待”“抗日训练”等8个情景模块,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历史细节。在太公岭村党支部展区,小导游们会特意引导游客触摸墙面弹孔复原装置,感受当年游击战的艰险。这种“场景激活记忆”的模式,正是该镇“红黄绿·扬家风”项目的创新实践——当小洳洳说出“子弹让我懂了大岭山守护者”时,红色基因已悄然融入少年血脉。
 
  培育工程构建了三级进阶体系。首阶段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史料研学,第二阶段由党史专家带领导览路线实地踩点,最终在数字长廊进行全流程实战考核。现场可见,小导游们手持定制讲解器,遇到游客提问便按下设备侧键,智能系统即时推送补充史料。镇妇联透露:首批学员中最小仅7岁,却能准确描述1940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的成立经纬。
 
  革命故事的传播正在突破物理空间。随着孩子们讲解视频的录制启动,镇融媒体中心正将“大岭山之歌”童声合唱与讲解片段剪辑为15集微纪录片。这些视频将通过“家风传承云平台”推送至全镇中小学,并同步嵌入革命遗址AR导览系统。当数字长廊响起“游击队的摇篮”童声合唱时,红色记忆与家风传承的共生之路已然开启。
 
上一篇:西隅唤醒老城记忆 2亿修缮骑楼引凤筑巢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