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青少年筑梦红色与未来建筑竞技场

10月30日,第十一届东莞市中小学建筑模型比赛在大岭山新风中学正式拉开帷幕,一场融合革命历史厚重感与未来建筑奇思妙想的科技人文盛会由此展开。全市2118名中小学生齐聚赛场,在动手实践中追溯红色记忆,在创意构建中描绘未来家园。比赛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市教育局教研室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承办,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大岭山教育管理中心、镇科学技术协会及大岭山新风中学共同协办,构建起一个集教育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赛事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深度交融,展现出东莞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坚实步伐。
“红色赛道”成为本次比赛最具思想深度的亮点板块,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建筑模型创作之中。在“遵义会址”场景设计制作赛中,学生们以精细的材料还原会址建筑风貌,通过微缩场景的布局,再现1935年那场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关键会议现场。青瓦屋面、砖木结构、院落格局,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严谨考究,选手们在搭建过程中深入学习党史背景,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具象的空间表达,使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在指尖得以延续。与此同时,“毛泽东故居”场景设计制作赛则引导青少年走进伟人成长的环境,通过对湖南韶山冲故居的复原,细致呈现泥墙、农具、堂屋陈设等元素,让参赛者在建构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奋斗历程。这两个项目不仅考验模型制作技艺,更承载着历史教育的深层价值,使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与“红色赛道”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充满活力的“创意舞台”,这里成为青少年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我的建筑梦”创意建筑设计赛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畅想未来城市形态,从垂直农场到智能生态社区,从悬浮建筑到模块化居住单元,一件件作品展现出新时代少年对可持续发展与科技融合的深刻思考。而在“锦绣江南”古典园林创意赛中,选手们将传统造园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移步换景”的东方美学意境,假山叠石、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皆成诗画。另一项“绿野春天”花园别墅创意赛则聚焦理想人居环境,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参赛作品多采用环保材料,融入雨水收集、绿植墙等生态设计元素,体现出对绿色生活的追求。该项目特别设立教师组,推动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进一步拓展了赛事的教育外延。
工程类项目木桥梁结构承重赛则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推向高潮。这项赛事不仅要求参赛者具备美学构思,更考验其结构力学知识与工程计算能力。选手们需在限定材料与尺寸下,设计出既能承载最大重量又具视觉美感的桥梁模型。每座桥梁都是创意与物理规律对话的产物,从草图绘制到手工拼装,从承重测试到结构优化,全过程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现场测试环节尤为紧张,随着砝码逐级增加,桥梁的稳定性与设计合理性接受严苛检验,每一次成功承重都赢得阵阵掌声,失败的作品则成为后续改进的宝贵经验。这一项目有效促进了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是STEAM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此次比赛是东莞推进“每周半天特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展示。目前,全市已有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动该项计划,将建筑模型等实践课程纳入常态化教学体系,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与创造。近年来,东莞代表队在全国“共筑家园”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中表现突出:2023年斩获12金8银6铜,金牌数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再创佳绩,夺得12项冠军、13项亚军、8项季军,累计33枚奖牌,并连续两年荣获“优秀组织奖”。这些成绩反映出东莞在科技教育与人文熏陶并重的育人模式上已形成有效路径。作为全国总决赛的选拔平台,本届赛事的优胜者将有机会代表东莞出征全国赛场,继续展现本地学子传承红色血脉、勇攀创新高峰的精神风貌。
赛事组织方表示,建筑模型教育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价值观塑造的过程。通过将红色历史、传统文化与未来想象融入动手实践,学生在建构空间的同时也在建构认知体系与价值坐标。未来,东莞将持续深化此类融合性教育活动,拓展实践育人路径,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教育部门将持续支持学校开发特色课程,推动科技、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每一次模型搭建都成为一次思想的成长,每一次创意表达都成为一次文化的传承。
下一篇:港澳同胞观赛无忧 东莞十五运海陆空铁交通保障全面升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