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东莞十年立法深耕民生:从电动自行车到文明养犬的法治实践

 
  自2015年立法法修订赋予东莞地方立法权以来,这座制造业名城便以法治为笔,在城市治理的画卷上持续书写民生答卷。十年间,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立法触角深入电动自行车管理、出租屋治理、文明养犬等具体领域,推动地方法规从“纸面”走向“地面”,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法治化与人性化协同推进。如今,一部部“小切口”法规已织就一张覆盖城市运行关键环节的法治网络,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背后最稳固的制度支撑。
 
  在交通出行领域,电动自行车管理曾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面对全市登记在册的388.44万辆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安全压力,东莞于近年出台《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以法治手段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条例实施后,头盔佩戴率由不足30%跃升至84.5%,2023年至2025年涉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连续三年同比下降,今年1-9月重点路口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下降41.43%。这些数据背后,是法规落地与执法创新的深度融合。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10月10日开展执法检查,实地评估基层执行情况,发现公安部门推行“即买即上牌”“行业专用号牌”等便民举措,已为24008辆外卖车辆核发“数字身份证”,有效提升行业管理精准度。同时,非机动车道建设被纳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2023年底建成910余公里,2024年新增1558.64公里,2025年以来再建735.09公里,切实保障骑行路权。执法方式亦体现温度与智慧:设置一年执法缓冲期,推行全国首创的“非现场转现场”模式,违法发现能力提升142.4%,超八成被抓拍者未再违法,执法投诉率为零,守法自觉逐步形成。在消防安全方面,全市制定《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实施方案》,1268个小区建成停放场所,1391个小区配备6014处充电设施,89个小区安装1427套智能阻止系统,将安全防线从道路延伸至社区单元。尽管成效显著,执法检查仍指出登记上牌、基础设施、公众意识和部门协同等方面存在短板,检查组已提出七项建议,推动政府依法有序、标本兼治打好治理持久战。这一“立法+治理”双轮驱动的“东莞路径”,不仅是对三百多万骑行者的安全承诺,更是“人民至上”理念在城市治理中的具象表达。
 
  出租屋治理是东莞社会治理的另一块“硬骨头”。作为外来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全市36.6万栋出租屋承载着744.9万居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近半。过去,电线老化、消防缺失、人员混杂等问题长期存在,成为治安与火灾隐患的高发地。2015年取得立法权后,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主动靠前,全程参与法规起草论证,严把合法性、可行性审查关,推动《东莞市出租屋治安与消防安全管理条例》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主体责任,建立信息登记、责任保证书、特殊类型房屋管理等制度,破解信息报送不畅、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顽疾。2020年9月,市人大开展执法检查,结果显示出租屋信息化管理基本实现,信息采集率与隐患整治率持续上升,治安案件与火灾起数逐年大幅下降。2023年,针对“房中房”分割出租、瓶装煤气安全隐患等问题,条例完成修订,明确禁止按床位出租、要求燃气企业免费提供入户安检,进一步织密安全防护网。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条例的实施为出租屋加装了“安全锁”,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增强了700多万居住者对城市的归属感与信任度。这一立法实践,展现了东莞人大直面基层治理难题的勇气与制度创新能力,也为超大规模流动人口城市的法治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文明养犬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公共安全与城市文明的底线。2021年6月,《东莞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37784只登记犬只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市公安局通过“东莞养犬”微信小程序发布宣传信息174条,依托“12345”热线解答群众咨询150宗,并在“i莞家”平台设立“养犬业务专区”,实现变更、注销网上办理和犬只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2025年3月,市犬只收治中心在大岭山与樟木头投入使用,已收治流浪犬、弃养犬及涉案犬239只;全市设立46家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实现镇街全覆盖。2024年7月,市人大执法检查组深入万江街道多个社区、宠物医院和警务室,实地检查条例落实情况,发现备案登记点已实现各镇街(园区)全覆盖,基层自治机制逐步建立,物业与社区参与度提高。但检查也揭示出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市民遛狗不牵绳、不戴嘴套,犬只粪便未及时清理,涉犬警情处置刚性不足,部门联动机制有待加强。今年以来,公安机关已依法查处涉犬违法行为600余起。执法检查组建议,应加大普法宣传,强化重点区域联合执法,提升执法威慑力,推动形成依法文明养犬的社会氛围。条例所牵动的,不仅是个人养犬行为的规范,更是私权与公共空间边界的厘清,是现代城市文明尺度的丈量。
 
  从回应型立法到前瞻型治理,东莞人大的立法实践正经历深刻转型。三部法规,三个领域,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始终站在立法前沿,主动履职、精准施策,将治理难点转化为法治亮点。执法检查作为“利剑”作用持续彰显,推动法规落地见效;立法、监督、评估全链条机制不断完善,确保每一部法规都契合市情、贴近民意、切实管用。当法律条文融入日常出行、居住安全与社区生活,法治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活方式。未来,东莞将继续以高质量立法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书写更多温暖而坚实的民生篇章。
 
上一篇:莞工设计展启幕:形意交融二十年,创新赋能未来
下一篇:东莞青少年筑梦红色与未来建筑竞技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