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四镇暑期活动点亮青少年多彩假期

茶山镇南社村祠堂内飘散着丙烯颜料的气息,12岁的李薇轻触平板电脑,AI生成的“茶山潮公仔”正从2D图像转为3D模型。非遗传承人林伯握着她的手在陶坯上勾勒凤纹:“这弧度要像榕树枝般自然!”30名青少年在7月22日启动的创客营里,将完成从实物描摹到3D打印的全流程——当激光烧结机吐出首个镂空公仔,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在小导师证上盖章:“你已是数字火炬手!”
虎门镇九门寨社区回荡着童声粤韵。“青蛙跳水——跳!”声乐老师击打节拍,孩子们用脚尖点地模拟水花声。体能训练区的敏捷梯前,郑嘉瑶连续六次跃过30厘米栏架:“今年新增的黏土课我要捏虎门炮台!”据“民生大莞家”项目专员展示课程表:四至六年级班正学习用莞草编织战舰模型,感统训练室的地垫印着林则徐销烟路线图,跳绳甩动声与《月光光》童谣在走廊交织。
清溪镇文化广场的晨雾中,20名少年稳扎马步。非遗传承人吴志强托起8岁学员的手腕:“云手如推山,单鞭似裂帛!”太极拳夏令营的课程板写着文武之道——下午的象棋课将用“炮二平五”棋谱解析太极拳“野马分鬃”的发力原理。大朗镇托管班则开启科学探索:物理老师用荔枝叶脉制作电池,孩子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导电,非遗工坊里正用莞香木屑压制航天模型。
暮色浸染四镇教学点,茶山的3D打印机仍嗡鸣作响,虎门的粤语合唱群聊弹出新语音,清溪少年在家庭作业本画下太极云手,大朗的科学笔记夹着叶脉标本——这场覆盖整个暑期的成长盛宴,正为东莞青少年烙下文化自信的基因印记。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