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美中律界大咖东莞论剑,破337调查壁垒

东莞会展国际酒店会议厅内,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前首席法官雷德举起话筒:"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正在跨越式提升。"这句开场白拉开了7月9日中美337调查技术研讨会的序幕。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副局长王新、广东省商务厅黄欣巡视员、东莞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弢弢与120余名企业代表共同见证这场尖端法律对话。
前沿战场的规则拆解
来自美中的11位资深律师在圆桌展开攻防。美国奥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当场演示最新取证规则:"上个月刚结案的LED芯片案显示,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开始接受云端数据作为证据。"会场顿时响起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广东某电子企业法务总监飞速记录着这条关键变化。在模拟337调查环节,金杜律所律师拆解了三星电子去年的胜诉案例:"当被控侵权产品仅占整体营收0.3%时,我们成功论证了'国内产业损害不成立'。"
刀锋上的实战策略
"三个致命错误让企业满盘皆输。"美国飞翰律所律师在大屏投出近期败诉案例:某浙江企业在应诉时自行更换产品设计,反而坐实侵权嫌疑;未在20天答辩期内提交核心证据;低估了ITC对供应链调查的深度。东莞某玩具出口企业负责人会后心有余悸:"原来销毁模具记录也会成为呈堂证供。"
东莞制造的防护盾
张弢弢现场展示了一组数据:东莞商务局去年组织337调查应对培训覆盖企业872家,建立重点企业"一企一档"监测机制。研讨会上,华为前知识产权顾问分享的"专利地图"引发关注——通过提前扫描竞争对手专利布局,某东莞机械企业在新品研发阶段就规避了37项侵权风险。
商务部王新在总结时透露关键信号:我国正在建立337调查预警响应平台,实现从案件立案到终裁的全流程追踪。当雷德法官被问及中美知识产权摩擦趋势时,这位曾主审苹果三星专利案的权威坦言:"在东莞看到的专业应对能力,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离场时,深圳某医疗器械企业法务总监的公文包里装着刚获取的《337调查证据准备清单》,这份由美国律师提供的内部文件标注着48项取证要点。散场后半小时,东莞商务局咨询台仍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些在国际贸易刀锋上行走的企业,正在争分夺秒构筑自己的法律护城河。
下一篇:中信资本6亿夺地,常平香港城再落关键一子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