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新东莞》首发 全景展现智造名城转型之路
7月16日的广东文学馆内,墨香与金属模型同台陈列。当红绸从烫金封面的《制造新东莞》上滑落,东莞市作协副主席吴诗娴轻抚扉页的激光雕刻地图——这幅由东莞22个镇街地标构成的"智造星图",浓缩了这部50万字非虚构作品的创作历程。在省作协、人民出版社等百余位嘉宾见证下,这部历时两年调研、由财经作家王千马与本土作家吴诗娴联袂完成的作品,成为东莞撤县建市40周年的文学献礼。

田野调查:300份口述史铸就城市传记
首发式展柜里,泛黄的1988年太平手袋厂工资单复印件旁,陈列着松山湖机器人实验室的钛合金构件。这种跨越时空的陈列源自作者的深度踏访:"我们追踪了47家企业的转型轨迹。"王千马展示调研地图:从长安五金作坊的淬火炉旁,到大朗毛织厂的AI验针车间,他们收集了312位亲历者口述,包括首任港商代表蔡殷宝追忆"三来一补"谈判的录音、95后"机器代人"工程师的VR操作日志。
吴诗娴的创作手记揭示写作突破——这位曾专注都市情感小说的作家,为准确描述精密制造流程,在虎门高端装备园车间蹲守三个月。"当看到0.01毫米精度的模具如何诞生,我突然理解东莞制造的尊严。"书中"热成型车间纪实"章节,正是她向产业美学致敬的文学实验。

双重视角:财经叙事碰撞文学温度
"这本书是冰冷数据与温热呼吸的交织。"肖风华社长翻开第107页:左侧表格罗列着东莞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1/5的统计,右侧却描写女工李秀英在LED贴片机前调整呼吸节奏的细节。这种"宏观-微观"的双线叙事贯穿全书:既有跨境电商贸易额十年增长百倍的产业分析,又有贵州山区少年在莞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的成长故事。
书中独创的"制造美学"理论引发热议。省作协党组书记向欣现场朗读"五金冲压车间美学"段落:"当机械臂以0.3秒完成16道折弯,金属的屈服与重生恰如这座城市的韧性。"这种将生产线韵律转化为文学修辞的尝试,被文艺评论家柳冬妩誉为"新工业文学范本"。

精神图谱:从打工文学到"我城"认同
"书里最动人的是身份认同的蜕变。"胡磊主席指向第15章的城中村速写:1992年打工诗人贴在出租屋的"他乡月"剪报,与2023年同址改建的"工匠创客空间"照片形成对照。书中通过分析百万份用工合同发现——新莞人平均定居年限从2010年的3.2年增至如今的8.7年,这种"过客变主人"的情感迁移,被吴诗娴称为"小鸟筑巢式的城市包容"。
王千马在访谈环节阐释创作初心:"东莞教会我们,在广深'虹吸效应'下突出重围,靠的是流水线上每双不认命的手。"他特别展示书中"二亿分之一"章节:通过大数据还原普通劳动者对GDP的贡献率,让每个螺丝钉都成为工业史诗的主角。
文本革新:开创"新大众文艺"范式
首发式现场的增强现实体验区,观众用手机扫描书页触发三维动画:翻开"机器人革命"章节,OPPO车间影像即刻投影;触碰"女工群像"标题,便传出不同方言的奋斗宣言。"我们让纸质书承载数字灵魂。"责任编辑介绍,书中嵌入了37个视频二维码,包含绝版的虎门大桥施工纪实等珍贵史料。
广东人民出版社已启动多语种出版计划,首部英文版将亮相法兰克福书展。当最后一批嘉宾在封面巨幅地图上签名留念,东莞图书馆的借阅系统显示:馆藏20本新书预约队列已排至三个月后——这座制造名城的产业史诗,正以文学之名开启新的传承。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